定位诊断

定位诊断

概述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包括定位诊断(病变部位诊断)和定性诊断(病因诊断)两个部分。

定位诊断:根据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知识及辅助检查结果对症状进行分析,推断其发病部位;

定性诊断:在定位诊断的基础上确定病变的性质和原因。

定位诊断的三因素:

1.对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和病理的理解;

2.对这些结构病损后症状的掌握;

3.临床基本功的的扎实运用。

神经结构病损的症状按表现分为:

1.缺损症状: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脑

梗死、面神经炎、桡神经损伤);

2.刺激症状: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癫

痫、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

3.释放症状: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

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锥体束征、舞蹈症);

4.断联休克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

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脑休克、脊髓休克)。

一.大脑半球

一.额叶:中央前回、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1.外侧面:以脑梗死、肿瘤和外伤多见

①額极病变:以精神障碍为主(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缺乏始动性和內省力、思维和综合能力下降、可有欣快感或易怒);②中央前回病变:刺激性病变:Jackson癫痫;破坏性病变:对侧单瘫;③额上回后部病变:对侧上肢强握反射(物体触及患者病变对侧手掌时,引起手指和手掌屈曲反应,出现紧握该物不放的现象)和摸索反射(病变对侧手掌碰触到物体时,该肢体向各方向摸索,直至抓住该物紧握不放的现象);④额中回后部病变:刺激性病变: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破坏性病变:双眼向病灶侧凝视;更后部位的病变产生书写不能;⑤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运动性失语;

2.内侧面:以大脑前动脉闭塞和矢状窦旁脑膜瘤多见,旁中央小叶病变:对侧膝以下瘫痪(双侧膝以下瘫痪),伴有尿便障碍;

3.底面:以额叶底面的挫裂伤、嗅沟脑膜瘤和蝶骨嵴脑膜瘤较为多见,额叶眶面病损变现为:食欲过量、胃肠蠕动过度、多尿、高热、出汗和皮肤血管扩张等症状;

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Foster-Kennedysyndrome):额叶底面肿瘤可出现同侧嗅觉缺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

二.顶叶:中央后回(大脑皮质感觉区),顶上小叶(触觉和实体觉的皮质中枢)和顶下小叶(缘上回〈优势半球为运用中枢〉、角回〈阅读中枢、视觉性语言中枢〉)

1.中央后回和顶上小叶病变:刺激性病变:感觉性癫痫;破坏性病变:复合性感觉障碍(实体觉、位置觉、两点辨别觉和皮肤定位绝的减退和缺失);

2.顶下小叶病变:①体象障碍;②古茨曼综合征: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③失用症:优势侧缘上回受损,发出纤维至双侧中央前回运动中枢,双侧失用;

三.颞叶:颞极、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颞横回

1.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损害:感觉性失语;

2.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损害:命名性失语;

3.颞叶钩回损坏:钩回发作(幻嗅和幻视);

4.海马损坏:可发生癫痫,出现错觉、幻觉、自动症、似曾相识感、情感异常、精神异常、内脏症状和抽搐,还可以导致严重的近记忆障碍;

5.优势侧颞叶广泛病变或双侧颞叶病变:精神症状(人格改变、情绪异常、记忆障碍、精神迟钝及表情淡漠);

6.颞叶深部的视辐射纤维和视束受损:同向上象限盲;

四.枕叶:被距状裂分成楔回和舌回,围绕距状裂的皮质为视中枢(纹状区);

1.视觉中枢病变:刺激性病变可出现:闪光、暗影、色彩等幻觉现象;破坏性病变可出现视野缺损:①双侧视觉中枢病变产生皮质盲:全盲、事物不见,但对光反射存在;②一侧视觉中枢病变可产生偏盲(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中心视力不受影响,称黄斑回避;③舌叶损害可产生对侧同向性上象限盲,楔叶损害可产生对侧同向性下象限盲;

2.优势侧纹状区周围病变:视觉失认;

3.顶枕颞交界区病变:可出现视物变形(癫痫先兆);

五.岛叶(脑岛):刺激引起内脏运动改变(唾液分泌增加、恶心、呃逆、胃肠蠕动增加和饱胀感),损害引起内脏运动和感觉障碍;

六.边缘叶:隔区、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旁回和钩回(边缘系统:边缘叶、杏仁核、丘脑前核、下丘脑、中脑被盖、岛叶前部、额叶眶面),损害时出现:情绪及记忆障碍、行为异常、幻觉、反应迟钝等精神障碍及内脏活动障碍。

二.内囊

1.完全性内囊损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2.部分性内囊损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偏身共济失调、一侧中枢性面舌瘫、运动性失语;

三.基底神经节

1.新纹状体病变(尾状核、壳核):肌张力减少-运动过多综合征:舞蹈样动作(壳核)、手足徐动症(尾状核)、偏身投掷运动(丘脑底核);

2.旧纹状体(苍白球)及黑质病变: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肌张力增高、动作减少、静止性震颤;

四.间脑

1.丘脑:

1)丘脑外侧核群:腹后外侧核和腹后内侧核受损产生对侧偏身感觉障碍:①各种感觉均发生障碍,②深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重于浅感觉,③肢体及躯干的感觉障碍重于面部,④可有深感觉障碍所致的共济失调,⑤感觉异常,⑥对侧偏身自发性疼痛(丘脑痛);

2)丘脑至皮质下(锥体外系统)诸神经核的纤维联系受累时产生面部表情分离性运动障碍:患者大哭大笑时,病灶对侧面部表情丧失;但令患者做随意动作时,面肌并无瘫痪;

3)丘脑外侧核群与红核、小脑、苍白球的联系纤维受损产生对侧偏身不自主运动,可出现舞蹈样动作或手足徐动样动作;

4)丘脑前核与下丘脑及边缘系统的联系受损产生情感障碍,表现为情绪不稳及强哭强笑;2.下丘脑:

1)视上核、室旁核及其纤维束损害可产生中枢性尿崩症;

2)下丘脑的散热中枢损害时出现中枢性高热,产热中枢损害时出现体温过低;

3)下丘脑饱食中枢受损时出现食欲亢进,摄食中枢受损时出现食欲缺乏;

4)下丘脑视前区与睡眠有关损害可出现失眠,下丘脑后区属网状结构的一部分、参与上行激活系统的功能、与觉醒有关损害可有出现嗜睡;

5)下丘脑腹内侧核和结节区损害可产生生殖与性功能障碍,腹内侧核为性行为抑制中枢,下丘脑结节区的腹内侧核是促性腺中枢;

6)下丘脑的后区和前区损害可以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下丘脑的后区和前区分别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高级中枢,损害时可出现血压不稳、心率改变、多汗、腺体分泌障碍及胃肠功能失调等,严重时导致溃疡和出血;3.上丘脑:①松果体、②缰连合、③后连合

帕里诺综合征(Parinaudsyndrome)松果体肿瘤压迫中脑四叠体而引起①瞳孔对光反射消失(上丘)②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特别是向上的凝视麻痹(上丘)③神经性耳聋(下丘)④小脑性共济失调(结合臂)

4.丘脑:属于锥体外系的一部分,参与锥体外系的功能;

五.脑干

1.延髓:

1)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syndrome)①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②病灶侧软腭、喉咽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舌咽神经、迷走神经)③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脊髓小脑束、小脑半球)④Horner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核)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

2)延髓内侧综合征(Dejerinesyndrome)①病灶侧舌肌瘫痪及舌肌萎缩(舌下神经)②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锥体束)③对侧上下肢触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及消失(内侧丘系);

2)脑桥

1)脑桥腹外侧综合征(Millard-Gublersyndrome)①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展神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核)②对侧中枢性瘫痪(锥体束)③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

2)脑桥腹内侧综合症(Fovillesyndrome)福维尔综合症①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展神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核)②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脑桥侧视中枢、内侧纵束)③对侧中枢性瘫痪(锥体束);

3)脑桥被盖下部综合症(Raymond-Cestansyndrome)①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②患侧眼球不能外展(展神经)③患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核)④双眼患侧注视不能(脑桥侧视中枢、内侧纵束)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⑥对侧偏身触觉、位置觉、振动觉减退或丧失(内侧丘系)⑦患侧Horner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⑧患侧偏身共济失调(小脑中脚、小脑下脚、脊髓小脑前束);

4)闭锁综合症(Locked-insyndrome)去传出状态:意识清醒、语言理解无障碍,双侧中枢性瘫痪;

3.中脑:

1)大脑脚综合征(Weber)动眼神经交叉瘫①患侧出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动眼神经),②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上下肢体瘫痪;

2)红核综合征(Benediktsyndrome)①患侧出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动眼神经),②对侧肢体震颤、强直(黑质)或舞蹈、手足徐动及共济失调(红核)③对侧肢体深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内侧丘系);

六.小脑

1.小脑发作:小脑占位性病变压迫脑干可发生陈发性强直性惊厥,或出现去大脑强直状态,表现为四肢强直,角弓反张,神志不清;

2.小脑蚓部损害:躯干共济失调,站立不稳、向前或向后倾倒及闭目难立征(Rombergsign)阳性,行走时两脚分开、步态蹒跚、左右摇晃,呈醉酒步态,但肢体共济失调及眼震很轻或不明显,肌张力常正常,言语障碍不明显;

3.小脑半球损害:一侧小脑半球病变时表现为同侧肢体共济失调,上肢比下肢重,远端比近端重,精细动作比粗略动作重,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轮替试验笨拙,常有水平性也可为旋转性眼球震颤,眼球向病灶侧注视是震颤更加粗大,往往出现小脑性语言;

4.小脑慢性弥漫性病变时,表现躯干性和言语的共济失调,四肢共济失调不明显(新小脑的代偿作用所致);

七.脊髓

颈髓节段较颈椎高1个椎骨;上中段胸髓较相应的胸椎高2个椎骨;下胸髓较相应的胸椎高3个椎骨;腰髓位于第10-12胸椎;骶髓位于第12胸椎和第1腰椎水平。

1.高颈髓(C1-4):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四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括约肌障碍,四肢和躯干多无汗;①常伴有枕部疼痛及头部活动受限,②C3-5节段受损将出现膈肌瘫痪,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③三叉神经脊束核受损出现同侧面部外侧痛、温觉丧失,④副神经核受累则出现同侧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无力或萎缩,⑤病变由枕骨大孔波及颅后窝,可引起延髓及小脑症状,如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

2.颈膨大(C5-T2):双上肢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可有肩部和上肢的放射性痛,尿便障碍,C8-T1节段侧角细胞受损产生Horner征;

3.胸髓(T3-12):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括约肌障碍,受损节段常伴有束带感;(比弗征)病变位于T10-11时可导致腹直肌下半部无力,当患者于仰卧位用力抬头时,可见脐孔被腹直肌上半部牵拉而向上移位;上腹壁(T7-8)、中腹壁(T9-10)和下腹壁(T11-12)腹壁反射消失;

4.腰膨大(L1-S3):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及会阴部位各种感觉缺失,括约肌障碍。腰膨大上段受损神经根痛位于腹股沟区或下背部、下段受损时表现为坐骨神经痛,L2-4膝反射消失,S1-2踝反射消失,S1-3阳痿;

5.脊髓圆锥(S3-5和尾节):肛门周围和会阴部感觉缺失(鞍状分布),肛门反射消失和性功能障碍,髓内病变可出现分离性感觉障碍,真性尿失禁;

6.马尾神经根:临床表现与脊髓圆锥病变相似但可为单侧或不对称,根性疼痛和感觉障碍位于会阴部、股部和小腿,下肢可有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括约肌障碍常不明显。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个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zdgt.com/dynmlzd/889.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