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中颅窝入路解剖体会

扩大中颅窝入路解剖体会

术者:朱光升指导:王向宇

第二周,学习了扩大中颅窝手术入路,这个手术入路复杂、难度大,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是一种挑战。

扩大中颅窝入路需要暴露颞底海绵窦后部、岩骨尖、后颅窝岩斜坡区域,故该手术入路适用于海绵窦后部与岩斜区的病变切除。

体位选择:侧卧位或者平卧位,颧弓水平位置,头顶稍向地面倾斜躯干高约20°,利于静脉回流。

皮瓣设计:起于颧弓下,耳屏前弧形向上止于颞上线,行筋膜间操作,保护面神经及颞浅动脉,分离带蒂的颞浅筋膜或带蒂颞肌,留与行岩尖部位硬膜缺损后的修补。

骨瓣:于乳突上嵴和鳞状缝上方分别打孔,骨瓣范围1/3在外耳道后方,2/3在外耳道前方,大小约4*4cm,颞部颅骨磨平至颅底。

骨瓣开颅后的处理是关键,首先需要寻找脑膜中动脉,再暴露弓状隆起、岩浅大神经、V3、V2、岩骨嵴(岩上窦)。解剖步骤如下:

1、沿着脑膜中动脉逆行解剖至棘孔,处理脑膜中动脉及周边的静脉丛,剪断脑膜中动脉时不能紧贴棘孔处剪断,留置小段脑膜中动脉,避免动脉回缩进入棘孔导致止血困难(Fig1);

2、接下来向后寻找弓状隆起,钝性缓慢暴露,并逐渐向前显露岩浅大神经、V3、V2、岩骨嵴(岩上窦),即暴露出菱形区域(Kawase三角)(Fig1、Fig2);

Fig2

3、初步进行上半规管、内听道、耳蜗、颈内动脉在岩骨上的大致投影标记,避免在磨除Kawase三角时损伤相关结构(Fig3);

4、为了获取更大的手术空间,需磨除三叉神经下颌支前方的卵圆孔骨质(内可见翼管神经),把三叉神经下颌支向前方推移,显露三叉神经压迹可获取更大的手术空间(Fig4);

5、磨除Kawase三角:首先磨出内听道,再磨除内听道后三角以及前三角(颈内动脉在内听道前三角,磨除时需注意保护,等深度磨除),向前磨除岩尖直至岩下窦,显露岩上窦、后颅窝硬脑膜(Fig5:暴露需要磨除的区域;Fig6:磨出内听道;Fig7:磨除内听道后三角;Fig8:向前下磨除内听道前三角至岩下窦);

Fig5

Fig6

Fig7

Fig8

6、剪开硬膜:横形切开中颅窝底硬膜,再将后颅窝硬膜剪除,寻找到岩静脉汇入岩上窦处,避开岩静脉汇入处,结扎岩上窦,抬起颞底,寻找滑车神经,在滑车神经后侧切开天幕,切断岩上窦,可将幕上、幕下区域暴露(Fig9:切开幕下硬膜及剪开岩上窦、天幕);

7、暴露硬膜后由上至下可观察到滑车神经、岩静脉、中脑、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三叉神经、面听神经、外展神经、椎动脉,沿小脑上动脉朝内下侧解剖,可观察到大脑后动脉、动眼神经、后交通动脉、基底动脉及基底动脉尖(Fig10、Fig11、Fig12、Fig13)。

Fig10

Fig11

Fig12

Fig13

扩大中颅窝入路解剖体会

▼扩大中颅窝入路解剖录像

解剖过程中建议使用金刚砂磨头,西瓜磨头容易切割软组织,导致人为的损伤,同时需注意保护以下重要结构:1、颈内动脉位于岩浅大神经内侧,即内听道前三角(Kawase三角)内,磨除时先磨除内听道后三角,再逐渐等深度磨除Kawase三角内的骨质,磨钻与中颅窝底的夹角不能太大,避免损伤颈内动脉。2、上半规管,位于弓状隆起的上部分,先标出其大概投影,磨除内听道后三角是避开此区域。3、耳蜗,位于弓状隆起及岩浅大神经夹角之间,磨除骨质前先大致标出其在Kawase三角内的投影,尽量避免磨除该区域。4、滑车神经,保护技巧是抬起颞底后,寻找到滑车神经后在其后侧切开天幕,可避免损伤。5、岩静脉,切开后颅窝寻找岩静脉汇入处避开、小心牵拉即可保护。

作者介绍

朱光升

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年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临床专业,研究生,从事神经外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工作十余年,、年2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学习神经外科、脑血管疾病介入、手术诊疗技术等,年到匈牙利德布勒森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进修学习,年4月医院进修学习神经内镜技术,年到医院进行颅底解剖培训。

擅长领域:对颅内损伤、高血压脑出血、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功能神经外科、椎管肿瘤、先天性神经外科疾病等方面疾病的诊治具有很深的造诣,手术精湛,临床经验丰富。

社会任职:担任中国生命关怀协会脑卒中救治及康复照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医师协会第一届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委员,广西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医师学会第一届肿瘤多学科综合诊疗专委会胶质瘤委员会委员,第一届神经外科医师学会分会神经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贺州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秘书长。

专家点评

王向宇教授医院

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国神经外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暨南大学基地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教育神经外科专业委会第一届委员

医院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常委

医院学会微侵袭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医院协会粤港澳大湾区神经外科联盟理事长

广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

在磨除岩骨尖的过程中,准确定位内听道的位置是非常关键的。内听道约位于岩浅大神经和弓状隆起夹角的平分线上,但是内听道、岩浅大神经和弓状隆起这三个结构并不是在一个二维的平面上,所以随着体位的变换或者观察角度的变化,内听道与弓状隆起和岩浅大神经之间的关系也会出现改变。

扩大中颅窝入路,主要适用于处理海绵窦后部和岩斜区的病变。这不仅仅是单一的手术入路,还可以和其它手术入路进行联合,如联合乙状窦前入路或者联合额颞入路。因此这三种手术入路可以从不同的路径或视角来磨除岩骨尖,随着手术路径或视角的转变,内听道的方向也会随之改变。总的来说,其变化规律如下:

从颞下入路,颧弓近似水平的视角进行观察,内听道位于弓状隆起和GSPN夹角的平分线上,弓状隆起和GSPN之间的夹角约为°。从额颞入路即从前向后观察,内听道向GSPN方向进行了偏移,此时内听道与GSPN之间的夹角小于60°。经岩骨后入路,如乙状窦前入路进行从后向前观察时,内听道向弓状隆起一侧偏移且向深部转动,使内听道更加垂直于术者视角。

内听道的暴露方法有两种经典的技术:House技术和Fisch技术。House技术:通过逆向追踪岩浅大神经,暴露面神经膝部及面神经迷路断,然后再定位出内听道位置;Fisch技术:即如上所述,先根据弓状隆起和GSPN的角平分线,定位出内听道在岩骨前表面的投影,然后再从内向外磨除内听道顶壁。但是由于内听道与弓状隆起、岩浅大神经之间的位置关系并非二维的平面关系,而是呈现出三维的立体结构关系。所以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时,内听道在岩骨前表面的投影存在着明显差异(其具体变化规律在扩大中颅窝章节中已进行详细描述)。对于Ficsh技术,需要解剖出面神经膝部和面神经迷路段,由于此处面神经表面的硬膜菲薄而且滋养血管细小,术中容易损伤;而House技术,忽略了术者的观察角度对内听道在岩骨前表面投影的变化规律,常常很难准确定位出内听道。

鉴于此,我们实验室放弃了经典的House和Fish技术,而是采用先在岩骨尖内侧,以内听道的预估位置为中心向两侧逐渐扩展,在确认出内听道具体位置后,再从内向外将内听道完全暴露出来的方法。这样,即可以消除因观察角度的不同所致内听道定位误差的影响,也可以避免面神经膝部和迷路段等危险部位的无效暴露(磨除岩骨尖无需暴露面神经膝部和迷路段)。

示定位内听道的方法。此为颞下的观察视角,内听道约位于GSPN和弓状隆起的角平分线上。但即使如此,也不能完全断定内听道的准确位置。因此,可先磨开岩骨尖内侧(如绿色矩形),待定位内听道后,再磨开内听道的内侧半部分(如蓝色矩形),注意不要轻易将内听道全程暴露出来,避免损伤耳蜗。

END

最后9个名额抢订

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tzdgt.com/dynmlyf/111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