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挑战青年男性,头痛,颅内肿块影结

患者,男,24岁。既往睡眠不足时有头痛头晕症状发作,休息后消失。1医院行头颅CT示:额叶正中见一个囊实性肿块影,诊断为脑膜瘤。随后转诊至我院。查体:一般情况好,心肺无异常,体温36.9℃,脉搏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71mmHg。

影像学检查:MRI扫描示右额部团块状占位病变,信号不均,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图1),T2WI以高信号为主,其内见点状低信号钙化灶(图2),边界清晰,大小约3.4cm×4.2cm×4.0cm;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双侧额叶受压变形移位(图3)。术前诊断:右额部占位病变,首先考虑脑膜瘤或不典型性肿瘤(胆脂瘤)。

诊治经过

手术所见:前颅窝内板部分骨质破坏,容纳部分肿瘤组织,瘤组织与颅骨及硬脑膜结合紧密,术中取出肿块切开见淡黄色洋葱状粘稠物质流出。术后病理诊断:胆脂瘤(图4)。

最终诊断

胆脂瘤

讨论

胆脂瘤又名表皮样囊肿或珍珠瘤,颅内胆脂瘤临床多见,可分为先天性和继发性。由胚胎发育过程中外胚叶细胞残余于板障内,或因外伤使表皮细胞植入板障形成。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40-50岁为高发年龄段。该病好发于桥小脑角区、鞍上池、脑室系统及中颅窝,前颅窝较少见。胆脂瘤在板障内生长缓慢,其内膜被覆鳞状上皮,后者不断增生角化堆积成豆渣样物质,分解后产生大量胆固醇结晶体与角化蛋白。颅骨未受侵犯时患者多无症状,当发现胶样肿物及部分颅骨缺损时提示肿物压迫脑组织,患者可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MRI诊断胆脂瘤较CT有优势,能更清楚显示肿瘤形态、范围及瘤内成分。其MRI表现有以下共同特点:①边界清楚,呈“见缝就钻”匍匐式生长;②信号复杂多样;③一般无强化。颅内典型胆脂瘤诊断不难,但是不典型者有时需与脑膜瘤、骨巨细胞瘤、海绵状血管瘤、转移瘤及蛛网膜囊肿等鉴别。本例患者为青年,临床症状较轻,但其MRI表现呈不典型胆脂瘤征象:肿瘤增强后瘤内及瘤周呈轻度强化表现,可能为周围组织的反应性改变所致。

专家点评(天津医院放射科祁吉)

颅内胆脂瘤不是罕见疾病,更多使用“表皮样囊肿”以与中耳胆脂瘤区别。胆脂瘤为“轴外”疾病,通常会侵犯相邻的颅骨,此例实际上也侵犯了颅板,因此在头颅平片上会有“典型”表现,如局部密度减低,边界清晰、有硬化缘,并多有外翘的“骨檐”。如头颅X线片呈以下“典型”改变,即可支持MRI的诊断。

胆脂瘤的成份并不均匀,可为实性、囊实性甚至囊性,因此,其在CT影像上呈相应的密度改变(多呈低密度,个别呈高密度表现)。此外,CT亦可直观显示病变的形态、边缘及颅骨的继发性改变。

胆脂瘤为“典型的”轴外肿瘤,此例也具有明确的“轴外”病变特征。颅内病变分析的第一步应为区分病变是起源于“轴内”或“轴外”,这两种起源的病变在疾病谱上是不重叠的,因此定位诊断是定性诊断的基础。作者的报告中并未涉及病变的精确定位,只以“左额部占位病变”描述没有病变起源部位的内涵,不符合颅内病变的放射学诊断的原则和诊断报告书写的原则。

作者使用“占位效应”作为MR诊断的表述是不科学的、不规范的。具有占据空间效应的病变可为肿瘤、炎症、寄生虫、血肿等多种病理基础,因此不能用“占位性病变”甚至“占位”作为肿瘤的代名词。此外,英文中并无“占位”对应的名词,对占据空间的作用称为“肿块效应”(masseffect)。在今后的表述中,作者宜避免使用“占位病变”这一不规范的名词,而应使用放射学教科书上描述的基本病理改变,如“肿块”等标准的名词表述。

[参考文献]

孟令雷,孙学进.不典型颅内胆脂瘤.放射学实践.年2期.

神经病学俱乐部ub神经病学俱乐部,立足一线临床,服务神经科同行,助力神经病学天天向上

赞赏

长按







































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青少年白癜风的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tzdgt.com/dynmlbfz/5539.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