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昆明医院医院放射科张莹
与引起垂体腺增大的疾病鉴别:?垂体脓肿?、淋巴细胞性垂体腺炎、?垂体腺良性增生、?垂体转移瘤。
垂体脓肿:?罕见,可为血性化脓性感染或脑膜、蝶窦炎症的合并症,也可因垂体肿瘤合并感染所致?CT平扫表现为鞍内或鞍内和鞍上低密度肿块,密度与脓液的粘稠度有关?MR显示垂体增大,脓液稀者呈脑脊液样信号,脓液粘稠者T1WI信号可接近或稍低于脑实质?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环壁可薄可厚,可均匀或稍不均匀?海绵窦常同时受累,明显强化。
淋巴细胞性垂体腺炎:?是对在垂体腺恢复期所释放的垂体抗原的一种自身免疫反应,为淋巴细胞对垂体前叶的异常浸润?仅出现于女性,通常发生于分娩后一年内,偶尔也可见于妊娠后期?临床上以垂体腺或甲状腺功能低下为主要表现,可非常严重,不用替代疗法甚至可以致死?CT或MR扫描见垂体腺增大,向鞍上突出,增强扫描均匀强化。但蝶鞍不扩大。
垂体良性增生:?生理性-妊娠期垂体暂时性增生增大?病理性-某些疾病导致垂体靶腺功能低下,反馈性刺激垂体,导致垂体腺增生增大?CT或MR检查见垂体腺增大,均匀强化,病史长者可能引起蝶鞍扩大?治疗原发病后可恢复正常。
垂体转移瘤:?罕见,主要见于已广泛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原发灶常见为肺癌、乳腺癌,其次是肾癌、消化道癌和鼻咽癌?常先发生于垂体后叶?CT平扫见鞍内圆形或不规则形结节状肿块,等密度或稍高密度,与正常垂体腺分界不清?MR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影像表现与垂体腺瘤难以鉴别。
与鞍旁脑膜瘤侵犯垂体鉴别:?鞍旁脑膜瘤侵犯垂体腺时常见肿瘤包裹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并使其狭窄,而垂体腺瘤侵犯鞍旁常引起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推压外移?鞍旁脑膜瘤常同时沿脑膜向周围发展,向前可沿硬脑膜延伸至眶尖部,向后发展可达斜坡及小脑幕,而垂体大腺瘤一般没有这种生长特点?肿瘤内有钙化或邻近骨质有硬化时应考虑脑膜瘤
与颅咽管瘤鉴别:?颅咽管瘤起源于胚胎组织颅咽管发育过程中残余的鳞状上皮细胞,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病变位于鞍上,常表现为囊实性且以囊性为主或完全囊性?病灶成分复杂,MR信号混杂,CT常见钙化?增强扫描呈多环样不规则强化?蝶鞍不扩大,有时能看到受压的垂体腺
与颅底脊索瘤鉴别:?脊索瘤常见钙化,并可见斜坡、蝶鞍骨质破坏,而垂体瘤钙化罕见?T2WI脊索瘤常呈很高信号,且信号不均匀;而向颅底发展的垂体瘤呈稍高信号,其内可有小泡状更高信号影?MR动态增强扫描,垂体腺瘤表现为快速强化和快速消退的特点,而脊索瘤表现为信号缓慢升高,不断强化,典型者呈蜂房样不均匀强化?
与鞍内Rathes囊肿鉴别:?Rathke’s囊是胚胎发生过程中形成的结构,与漏斗相连,囊前壁细胞分化成垂体前叶,后壁与垂体后叶相连,形成中间部,囊腔为前叶细胞充填而逐渐退化,在幼年仍可有一裂隙存在,少数人终生存在。当此裂隙内出现液体聚积时,则形成Rathke’s囊肿?囊液可以是黏液、胶样物质或血清,常含有粘多糖、胆固醇、细胞碎片和含铁血黄素?囊肿直径多在3-10mm之间,境界清楚,绝大多数完全位于垂体窝内,较大者可向鞍上发展。?Rathke’s囊肿在CT平扫上多数呈脑脊液样低密度,而其MR信号变化多样,与囊内容物成分有关,最常见为长T1长T2信号,其次是短T1长T2信号,也可同时呈多种信号改变?增强扫描囊肿本身不强化,周围垂体组织强化?垂体泌乳素腺瘤需要与较小的长T1长T2信号的Rathke’s囊肿鉴别,后者边缘更圆滑锐利,T1WI信号较垂体瘤更低?垂体微腺瘤出血需要与T1WI高信号的Rathke’s囊肿鉴别,后者的高信号更均匀,最可靠的方法是定期复查
与鞍内蛛网膜囊肿鉴别:?单纯的鞍内蛛网膜囊肿非常少见,部分为鞍上池蛛网膜囊肿深入到鞍内?CT上表现为脑脊液样低密度,境界清楚,无钙化?MR扫描囊内液体信号在所有序列上均与脑脊液相同?增强扫描无强化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zdgt.com/dynmlyh/6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