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神经系统影像征象1

常见神经系统影像征象分析1

1、常春藤征

该征是指烟雾病患者MR检查增强扫描时图像上观察到沿柔脑膜分布的点状或线状强化信号影,因类似爬行在石头上的常春藤而命名。文献报道这种征象出现率约70%,并提出其对烟雾病的诊断具有特异性。其形成主要是双侧颈内动脉、大脑前、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后,颈外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参与代偿性供血的侧支循环血管,包括大脑后动脉、脑膜中动脉、颞浅动脉、枕动脉,沿双侧大脑皮层柔脑膜分布。有研究报道FLAIR图像亦可观察到常春藤征,表现为柔脑膜弥漫性高信号改变。FLAIR序列是水信号为零时的反转脉冲序列,由于FLAIR能够有效地克服脑脊液在T2WI呈高信号所致的部分容积效应和伪影的影响,敏感地反映蛛网膜下腔轻   在烟雾病患者,常春藤征需与脑膜炎及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脑膜炎在病理上主要是脑膜增厚及肉芽组织增生,其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查,部分患者MRFLAIR图像上可见脑膜高信号表现,可错认为常春藤征,但脑膜炎病变主要分布脑颅底及双侧颞叶,鞍上池脑膜明显,有时可见邻近脑实质受累呈高信号。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MRFLAIR图像上亦可见到线状高信号改变,但其主要分布在蛛网膜下腔,沿脑沟分布,柔脑膜未见高信号,容易与常春藤征混淆,结合T1WI有助于鉴别诊断。烟雾病患者MRFLAIR图像常春藤征,主要分布在额顶叶。鞍上池脑膜明显,有时可见邻近脑实质受累呈高信号。

2、脑膜尾征:

“在增强的MRI或CT图像上,表现为强化并增粗的硬脑膜从肿块延伸出来,长0.5~3cm,形似一条尾巴,称作脑膜尾征或脑膜征,也叫硬膜尾征。硬脑膜尾征是脑膜瘤较常见的增强MRI表现,最初有人提出硬脑膜尾征是来源于肿瘤的直接侵犯,但后来许多研究显示硬脑膜尾很少或没有肿瘤的累及,也有人认为是硬脑膜的反应性改变。目前认为肿瘤侵犯和富血管反应双重机制是产生硬脑膜尾征的原因。脑膜瘤为颅内常见肿瘤,肿瘤起病慢,病程长。典型脑膜瘤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形,边界清楚锐利。CT平扫大部分表现为均匀高密度15%~20%含钙化,甚至有的完全钙化。25%~30%表现为等密度,常因占位效应或病灶周围水肿而发现。少部分脑膜瘤表现为低密度,多为肿瘤的囊变、坏死所致,少数为胶原纤维化、陈旧性出血或较多的脂肪沉积所致;约10%的脑膜瘤为混合密度,常见瘤周水肿。CT增强扫描除钙化较明显的砂粒型脑膜瘤可能不增强或增强较少外,肿瘤的实质部分往往呈较明显的均匀增强化。大多数脑膜瘤MRI表现为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呈稍高或等信号。脑膜瘤内部信号常不均匀,表现为颗粒状、斑点状,这些与肿瘤内血管、钙化、囊变和砂粒体及肿瘤内纤维分隔有关。增强扫描时,脑膜瘤立即发生显著增强并有延迟强化,持续时间达30~60分钟。确定有没有硬脑膜尾征有3个标准:1)硬脑膜尾巴应该在经过肿瘤的2个连续的断面仁见到;2)硬脑膜尾巴应该从肿瘤向外光滑地逐渐变细;3)硬脑膜尾征应该比肿瘤本身强化更明显。因此,他们认为“硬脑膜尾征”是脑膜瘤高度特异性征象。尽管很多研究表明“硬脑膜尾征”的出现至少高度提示脑膜瘤的存在,但仍有很多病例报道“硬脑膜尾征”也见于一些非脑膜瘤的肿瘤。比如转移瘤、肉芽肿性脑膜炎(又叫非化脓性脑膜炎,主要包括结核、真菌、嗜酸性肉芽肿、韦氏肉芽肿、肥厚性硬脑膜炎)、血管外皮细胞瘤、淋巴瘤、绿色瘤、胶质母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听神经瘤、乳头状中耳肿瘤、结节病、色素瘤以以及术后改变和放疗等。关于为什么有些肿瘤会引起硬脑膜尾、有些肿瘤不会有,这个问题从文献上并没有明确的答案。有学者认为脑膜瘤“硬脑膜尾征”的出现有的与肿瘤侵犯有关,有的与富血管反应有关。但这两种解释(即侵袭性浸润和炎性反应)也适用于非脑膜瘤肿瘤出现的“硬脑膜尾征”。但无论怎么解释,“硬脑膜尾征”仍然是提示脑膜瘤的一个有帮助的征象。

3、三角征

又名楔形征或倒三角形征。累及大脑皮质或皮质-皮质下白质的幕上病灶,以大脑表面为基底。尖部指向大脑深部,呈三角形或楔形,称为三角征。病灶往往边界清晰,无瘤周水肿,无或有轻微占位效应。MRI上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三角形(“三角征”)假囊肿样病变,位于皮层(可累及皮层下)或深部皮质核团,有时也可表现似肥大扩张的肥皂泡状巨脑回状;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增强无强化或轻度强化;瘤内可见条索状从边缘向中心延伸的等信号分隔;无瘤周水肿,无占位效应;由于肿瘤位于脑表而,常可引起邻近颅骨内板发育不良而变形重构等继发性改变。有些作者认为,“三角征”(也称“楔形征”,指肿瘤以人脑表而为基底,尖指向人脑深部,呈楔形)和瘤内分隔是DNT的特征性征象,并认为,“三角征”可能与神经胶质纤维通路放射状分布有关,瘤内分隔可能与肿瘤分叶状表现有关。诊断与鉴别诊断:影像学上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少枝胶质细胞瘤、神经节细胞胶质瘤、蛛网膜囊肿和表皮样囊肿,有时与DNT表现类似,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无瘤周水肿,无占位效应,增强无强化,较难鉴别。但是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常发生于20~40岁,深部白质为主,无“三角征”和瘤内分隔,可与DNT区分。少枝胶质细胞瘤多见于成人,额叶多见;虽然也位于人脑表而,但多伴有钙化,典型钙化呈条索状沿脑回分布;有时可伴有瘤周水肿和瘤体强化;同时“三角征”和瘤内分隔更是难以同时出现;因此也可与DNT相鉴别。神经节细胞胶质瘤也多见与儿章,多有长期癫病发作病史;也常见于颖叶,但多位于皮层下区,影像学上常表现为囊实性,增强实性部分多呈不均匀强化;钙化也远较DNT常见,而“三角征”和瘤内分隔少见,因此可资与DNT相鉴别。蛛网膜囊肿和表皮样囊肿为脑外病变,具有脑外占位的征象(如皮质受几、蛛网膜下腔增宽等);同时,蛛网膜囊肿一般张力较大,T1WI、T2WI和T2水抑制像上始终与脑脊液信号一致,可与DNT相鉴别;表皮样囊肿ADC图一般呈低信号,而且“三角征”和瘤内分隔同时出现也未见报道。

4、半球间裂征

胼胝体是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最大连合纤维,位于大脑纵裂底部,组成胼胝体的纤维向两半球内部的前、后、左、右辐射,连系额、顶、枕、颞叶,形成两侧侧脑室顶部。在MR矢状位上胼胝体呈典型的曲线状,边缘光滑,其嘴、膝、体及压部均清晰可辨,其后端叫压部,中间叫体,前方弯曲部叫膝,膝向下弯曲变簿叫嘴。以前曾认为胼胝体形成顺序是膝部最先形成,继而体、压部形成,嘴部最晚形成,后有研究认为,嘴板(指胼胝体嘴部更靠下的部分)在胼胝体形成的最早期便存在,嘴部的背侧部分可能与胼胝体膝前部同时存在。胼胝体发育不良是常见的闭合性颅脑畸形,包括胼胝体缺如或部分缺如。胎儿感染或缺血是胼胝体发育不良的重要原因。胚胎早期的宫内感染、缺血等原因可使大脑前部发育失常,致胼胝体缺失,晚期病变致胼胝体压部发育不良。常首先累及体部和膝部,也可同时累及膝部和压部,但单独累及膝部的较少,仅见于前脑无裂畸形。胼胝体发育不良也有遗传基础。正常人胼胝体与脑组织前后径之比≥0.45,胼胝体发育不良者0.3。胼胝体发育不良可单独存在,亦可合并其他颅脑畸形,约50%的胼胝体发育不良可以合并其它先天性发育异常,如Aicard综合征、导水管狭窄、蛛网膜囊肿、脑萎缩、Chiair畸形、脂肪瘤、灰质异位、脑裂畸形、脑膨出及Dandy-Walker畸形等。文献报道,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多由合并的畸形引起。MR多方位成像比CT更能直观地显示颅内解剖结构,正中矢状位T1像是显示胼胝体的最佳方位,是胼胝体发育不全的最理想诊断手段,其MR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纵裂接近第三脑室前部(胚胎期纵裂与透明隔间腔相通,以后被胼胝体嘴封闭,若嘴不发育则纵裂与透明隔间腔相通,直达第三脑室前部。嘴部发育最晚,无论胼胝体发育不全或不发育均累及胼胝体嘴部。所以纵裂与第三室前部相通是最常见的表现。2)胼胝体全部或部分缺如,部分缺如往往发生于胼胝体压部,海马、前或后连合缺如。3)侧脑室前角向外移位,侧脑室内侧缘有凹陷的压迹。原因是原先连接两侧半球的前部胼胝体缺如,那些本来横向连接两侧半球的纤维现在呈纵向排列,位于侧脑室内缘,压迫侧脑室,形成压迹。畸形的两侧脑室前角彼此分离,形成蝙蝠翼状。4)侧脑室体分离,相互平行,主要见于横断面图像上,可能是轻度胼胝体发育不全仅有的表现。5)胼胝体压部缺如,使侧室三角区扩大。6)大脑半球内侧面的脑沟呈放射状排列(在矢状面图像上)。7)海马发育低下,导致侧室颞角扩大。深部白质发育不良也是侧室扩大的原因。8)第三脑室位置升高,并呈囊状扩张,使两侧大脑内静脉分离。9)在两侧半球之间的纵裂中形成大的囊肿,囊肿和第三脑室是分离的,与侧脑室之间可有或无交通。囊肿可以只位于大脑镰的一侧,或跨大脑镰,位于大脑镰两侧。⑩胼胝体膝部可合并脂肪瘤,脂肪瘤也可以延伸至胼胝体的所有部分。鉴别诊断:1)广泛缺血低血氧脑病,引起广泛脑白质疏松,同时可侵犯胼胝体,使半球纵裂增宽,很像胼胝体发育不良,二者鉴别有赖于临床病史;2)大脑半球纵裂囊肿,位于中线,边界锐利,脑脊液信号,横轴位难与扩大上升第三脑室鉴别,冠状位显示囊肿位侧脑室上方,而扩大上升的第三脑室介于侧脑室之间。

5、轨道征:

在头颅CT片上表现为脑回样、曲线状、平行的钙化密度影。Sturge-Weber综合征是一种胚胎期血管神经发育异常所致的神经斑痣血管瘤病。一般认为正常胚胎第8周时围绕神经管头部发展的血管丛已退化,但在Sturge-Weber综合征患者血管丛仍存在,导致了覆盖于脑皮质外层的软脑膜血管瘤病和半侧面部血管瘤病。这些血管畸形由位于软脑膜与蛛网膜之间间隙内的单纯血管结构组成。血管丛存在及退化的程度决定了是否累及双侧,也可出现单侧软脑膜血管瘤而面部未受累。一种比较简单的理论认为颅面血管瘤病(SWS)的最初缺陷发生于形成分层的早期,这时在发育中的皮质静脉(脑循环)与上矢状窦(硬膜和颅盖循环)之间应该有一正常持续的连接,如果在这两个区域循环的分化和分离过程中这一交通不再存在,脑皮质的静脉引流就会受到破坏,结果受累区域的脑循环将会代谢不足,软脑膜血管畸形下的脑皮质通常会发生功能障碍、进行性萎缩和钙化。组织学上,面部皮肤血管瘤的血管壁类似于胚胎型毛细血管壁,缺少弹力层和基层。颅内病理改变主要为覆盖于大脑皮层的软脑膜静脉血管瘤、单侧皮层钙化、偏侧性脑萎缩,病变区神经节细胞减少、变性,胶质细胞增生和脱髓鞘样改变。软脑膜血管瘤由薄壁静脉型血管组成,局限于软脑膜。皮层钙化灶一般位于软脑膜血管瘤下方,可延伸至下方的白质,并认为钙化是由于脑血管瘤的存在使血管渗透压的停滞及异常引起内皮、外皮及神经胶质细胞体的缺氧性损伤、钙质沉积所致。钙化文献认为,钙化的部位一般位于与面部血管瘤同侧的顶、枕叶,呈“双轨状”或“脑回状”。钙化形态从点状到“脑回状”,数量可从一叶小点状到多叶广泛钙化,能否说明钙化可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状延续至“脑回状”,呈动态发展过程;在未发生钙化之前,CT平扫可呈阴性。一般认为钙化显示与否与时间有关。脑萎缩表现为患侧颅腔较对侧窄小,大脑皮层变薄,脑沟增宽,脑回变细,蛛网膜下腔显著扩大,侧脑室的扩大,中线结构的平行移位。其发生机制也与软脑膜血管瘤导致皮层血液循环异常、缺氧,神经节细胞减少、变性有关。脑萎缩的程度与皮层钙化的多少不成正相关。CT能直接反映脑皮质萎缩的部位和程度,可间接推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增强CT征象Sturge-Weber综合征的病理基础是大脑皮层软脑膜的静脉血管瘤,故增强CT可显示强化现象。增强检查显示钙化灶周围“脑回状”中等度强化。文献报告可有患侧脉络丛增大、强化,髓质静脉、室管膜下静脉增粗。MRI可检出不同成分的钙化,钙化在T2WI、T1WI均可呈高、等、低各种信号,但常为低信号。虽然脑回样(线状、旋绕状或蛇状)钙化也可以由梗死、胶质瘤、结节性硬化、化脓性脑膜炎、白血病(鞘内注射甲氨蝶吟和颅脑照射后)、钙化性脑膜脑病及蛛网膜下脂肪等引起,但有典型的车轨状钙化(车轨征)并结合相关临床表现,常可提示Sturge-Weber综合征。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疼吗
北京中科是公立医院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tzdgt.com/dynmlyh/589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