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责任一身系百姓丹心仁爱展所学——医院博士群印象
来源:团结报-08-27作者:邓涵杨金芝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
采访医院的医学博士们,了解幕后的故事,令人非常感动。这是一群高学历人才,凭其平生所学,足可以过上优雅富裕的生活。然而,他们却把责任摆在第一位,把乡情藏于内心深处。毅然决然回到家乡,支援医疗事业建设,造福一方百姓。
黄纯海、宋奎、吴秀明,这些博士们,因为他们的到来,为医院开辟了新的天地。
在黄纯海博士带领下,仅仅3年的时间,医院神经外科一跃成为省级重点学科,他带出了一支高级职称占46%优秀的神经外科业务团队,形成了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病及功能神经外科四个亚专业组,病人诊治量较年增加了3倍。填补我州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多项空白,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特别是延髓肿瘤、海绵窦肿瘤显微切除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基本实现了神经外科领域大病不出州,改变了湘西州乃至四省市边区神经外科疑难、危重症患者转至长沙、北京等地治疗的困境。
海归医学博士后宋奎,先后完成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省科技厅和卫计委等科研项目共10余项。医院博士毕业后赴美国在EMORY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年,他放弃医院的工作,作为人才引进到医院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在医院血液病诊治水平飞速发展,诊断水平由原来与省内水平相差20年提升至省内先进水平。
年轻的女博士吴秀明,以满腔的热情对待工作,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患者着想,敢于创新、敢于承担风险,让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为其家庭减轻负担。她主持的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妊娠期哮喘通过表观遗传调控子代Treg/Th17发育的研究》,为哮喘病诊治新技术发明和创造提供了理论基础;年,申报了湘西自治州科技局重点项目《湘西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发现及干预的信息化健康管理策略》,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开辟了具体的应用途径。
他们用高超医术换取了病人的康复和幸福,用真心对待赢得了患者的信赖和满意,用满腔热忱带领着我州医疗事业不断攀登高峰。在许多人抱怨医生态度冷漠、医德缺乏的当下,这些博士们不图名不为利的言行,温暖了父老乡亲,温暖了湘西贫困地区的患者。
黄纯海:医学路上无“禁区”
认识神经外科专家、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黄纯海的人,谈及他,没有人不伸出大拇指称赞。黄纯海是我州第一个拥有医学博士头衔的医生,也是我州自主开展显微微创神经外科手术第一人。他从湘西走出去,又回到湘西。多年来,他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抢救了很多脑外伤、脑出血、脑肿瘤等急危重病人的生命,其手术填补了多项我州在此领域的空白,使我州的神经外科技术达到省内乃至国内先进水平。
年,年仅23岁的黄纯海从湖南医科大学毕业,成为医院神经外科的一名医生。年医院博士,师从著名神经外科教授、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袁贤瑞博士。
袁教授是中南六省仅有的两名国家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之一,擅长于脑膜瘤听神经瘤颅咽管瘤等手术,对动脉瘤与动-静脉畸形的手术治疗也具有相当的经验,其手术表现为国内外同行所“惊叹”。
跟从袁教授的3年,是黄纯海终生受益的3年,他不仅接受了最严谨的专业思维和手术技能训练,而且尤为重要的是,袁教授让他真正领略到何为医德医术,何为学者风范,何为真心把病人当亲人。而德高望重的袁教授也对身边这位踏实、正直、有能力的年轻人青睐有加,有意留其下来长期共事。
年6月,医院博士毕业,面临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
医院领导的极力邀请下,“我忽然就有种说不出的感动,于是决定回来。”
作为神经外科医生,黄纯海深知脑肿瘤、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椎管内肿瘤等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若不及时手术治疗很容易死亡,但是这类手术难度大,要求的技术水平高,州内一直未能自主常规开展。“我回来唯一的夙愿就是要把神经外科事业发展起来。”黄纯海告诉笔者,当初他放弃优厚的待遇回到湘西工作,就是希望用自己所学为湘西的老百姓做点实事。
黄纯海回到医院的条件是,把神经外科发展起来,并要求担任神经外科主任。他的理由很简单,只有科主任才能更好的实施计划,放手开展工作,尽快提高神经外科诊疗水平。
院领导经过研究,答应了他的要求。
黄纯海果然不负众望。他运用显微微创技术,组织开展了颅底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海绵窦肿瘤切除、延髓肿瘤切除、脑出血的锁孔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及介入栓塞、脑血管畸形等脑血管疾病外科手术,达到了省内、部分甚至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州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年12月的一天,吉首市一中的一名高二女生,晚饭时分出现头晕、头痛现象,晚自习突然昏迷在教室,送到医院时瞳孔已散了,经查是脑出血和血管畸形,情况万分危急。
黄纯海的显微微创技术派上了大用场,他沉着冷静,动作娴熟,经过6个小时的手术,为患者成功实施了清血和切瘤手术,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高压氧康复治疗,这名年仅十多岁的花季女孩恢复正常,目前已大学毕业。
家住乾州的下岗创业残疾人赵先生,对黄博士将自己从鬼门关拉回来更是终生难忘。因为恶性脑肿瘤,他头痛、抽筋、昏迷,医院的专家对他说,他这个手术必须去长沙做。而后一位在医院工作的熟人告诉他:“何必舍近求远,医院的黄博士就可以做。”
被送到医院时,赵先生的瞳孔已经放大,生命危在旦夕。黄纯海博士对他施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从他脑内成功切除了长达8厘米的脑肿瘤,“我是从鬼门关捡回了一条命。”赵先生感慨地说。
在黄纯海的神经外科办公室,始终陈列着一个颅骨标本。他和他的团队经常对着标本练习手法,探讨医学难题。
脑干分为中脑、桥脑和延髓三级,延髓是其中最关键的部位,直接掌管人类最重要的呼吸、心跳中枢,切除其中的肿瘤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延髓肿瘤切除术是神经外科领域技术要求最高、风险最大的手术之一,死亡率极高,术中稍有不慎,就可导致心脏、呼吸骤停,或术后肢体瘫痪、病人长期昏迷等严重并发症,因此一度被称为“手术禁区。”
黄纯海说:“医学没有止境。”他和他的团队不断创新,决定打破学科禁忌,勇闯神经外科的“生命禁区”。
家住永顺芙蓉镇的向女士,由于剧烈头痛逐渐严重,在丈夫的陪同下慕名来到医院。经磁共振检查后,发现向女士后脑的脑干延髓处竟然长了一枚乒乓球大小的肿瘤,肿瘤压迫脑干中枢神经系统,必须手术切除,否则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黄纯海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为向女士摘除肿瘤。在患者全身麻醉下,黄纯海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技巧,将种种手术风险一一化解,在经过近7个小时的手术后,终于成功地切除了患者脑干延髓内的肿瘤,神经、血管完整保留。术后病人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平稳,复查结果显示向女士脑干已经基本恢复正常。
一直以高难度与高风险性著称,被视为神经外科禁区的延髓肿瘤切除术,就此被黄纯海和他的团队攻克。此例脑干延髓肿瘤手术的成功施行,也表明该院神经外科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医院神经外科的名气越来越大,全州乃至四省市边区患各种脑神经外科疑难杂症的病人,都慕名到此求医,病人们对黄医生的亲切随和与勤查病房更是记忆深刻。这位戴着副眼镜的“白大褂”,见到每位病人和家属都十分温和,还不时嘘寒问暖。他每天待在病房的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常常深夜十点了还在病房观察患者病情。他总爱对科里的医生说:“神经外科疾病变化快,必须勤于查房,随时掌握病情变化。”
“医院,可他中午从来不回家吃饭,吃晚饭也经常要嫂子来喊。”神经外科的一位同事说。
“院领导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花了很大投入给我们配齐了德国进口手术显微镜、美国进口双极电凝、神经外科导航系统等先进设备,我要抓紧时间把神经外科发展起来,造福更多的病人。”黄纯海说。
为了给更多的病人带来福音,黄纯海从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全面推进学科建设。目前神经外科已从当初6名医生发展到14名,硕士以上学历从原来的零到现在的50%,高级职称也达50%,整个团队医护人员达40多人。而且,在他的指导下,科里的其他医生已能熟练开展显微外科手术。
采访中黄博士一直都很谦虚,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个很实在的人,默默无闻的奉献,却从不求回报。他告诉我们,“我就是想告诉湘西的老百姓,现医院已经具备治疗神经外科的各种疾病的技术了,得了这方面的疾病,再也不需要跑到外地去治疗了。”
宋奎:湘西好青年
今年5月4日,在团州委主办的纪念“五四”运动96周年暨“湘西好青年”表彰大会上,医院血液科主任宋奎被授予“湘西好青年”荣誉称号,并作为卫生行业的代表作典型发言。这一荣誉,宋奎当之无愧。
作为医学博士后、硕士生导师、血液风湿科主任的宋奎,先后完成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省科技厅和卫计委等科研项目共10余项。在他的带领下,不到两年时间,医院血液病诊治水平飞速发展,诊断水平由原来与省内水平相差20年的差距,提升至省内先进水平。
年,博士毕业的宋奎放医院工作的机会,前往美国EMORY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主攻造血系统疾病端粒相关蛋白研究。回国后,先后在医院、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血液肿瘤的靶向治疗。在此期间,宋奎完成了国内首例骨髓腔内注射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诱导异体心脏移植后免疫耐受病例。
宋奎在读博期间便取得了多项成果。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各1项,先后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1项、湖南省卫计委科研项目1项、中山巿科技计划项目2项,参与广东省科技厅课题2项、中山市科技计划重大专项1项。连续两届在全国血液病学年会作大会发言。
成就斐然,头顶光环,宋奎在国医院工作无疑都是优秀人才。然而,他最终的选择是回到家乡,造福桑梓。这一选择,缘自对家乡的浓浓情意。
生长在湘西大山的宋奎,有着湘西儿女特有的质朴与勤奋。宋奎说,研究血液病,这是他在凤凰县工作时就萌生的想法。
上世纪末,血液与肿瘤病还只是一个十分偏门的医学专业。但是,它又的的确确的让许多病患痛苦不堪、让许多家庭身陷绝境。在凤凰县工作的5年时间里,这些事例宋奎时常耳闻。特别是当年宋奎的母亲,一个给予了他生命、哺育他长大、勤劳善良的女人也曾患过乳腺癌,当时宋奎亲眼见证了母亲被肿瘤病痛折磨、艰难的康复过程,这些都更加坚定了宋奎从事肿瘤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决心。
为了支援家乡医疗事业,年底,宋奎毅然放弃医院的工作,怀着浓浓的乡情,作为高素质人才被引进到湘西医院工作。
当时,医院还没有独立的血液病专科科室,甚至连一些基本的血液病常规用药都不具备,设备不完善、医疗人才缺乏。我州血液病方面的诊断、治疗水平,至少要落后省会长沙20年。
在医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宋奎从零开始,组建血液风湿科。
当时科医院宣判“死刑”的病患在无奈地等待死亡。这些都深深地刺痛了宋奎的心,他决心尽快让湘西的血液病诊治水平达到一个高度,以帮助更多的患者获得希望。
宋奎每天从早上6时忙到晚上11时,甚至加班到凌晨。偶尔回到家里,也会时医院进行抢救。那段日子里,他一边筹备发展血液风湿科室,一边带头行医治病,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仅短暂一年时间,宋奎就让医院血液风湿科取得了飞速发展,年接诊患者达到近万人次。他主持成立了四省市边区第一个血液病实验室,带动医疗技术人员研究、培训和参加专业学术会议,提高医疗水平。
宋奎还积极完善血液病的常规药物用品和诊疗设备,开展实验室工作发展特色技术,催生了多项科研成果。由他创新的输血技术、克服肿瘤耐药逆转治疗,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存时间;而化疗前的中心静脉置管、静脉放血等技术的运用,极大地缓解了病患的痛苦。
在采访时,许多病人赞赏宋奎的医术高明,但赞赏更多的是他对病人的关心和爱护。每接收一个病人,宋奎都会耐心地为病人诊断和讲解病情,赢得患者的信任。
一位年近80岁的老人,由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多次住院治疗也无明显好转。宋奎接诊后,详细了解病程,又查阅大量资料,最后制定了治疗方案。治疗过程中,宋奎每天亲自查看患者情况,及时缓解患者焦虑情绪,迅速控制了病情。其间,宋奎的母亲因病去世,悲痛中的宋奎正在处理母亲后事时,这名病患突发急性胆道疾患,高热、腹痛,病情危急。接到电话,宋奎顾不上连日的疲惫和伤痛,立即赶回科室,与肝胆外科、手术室和ICU联合制定治疗方案,最终挽回了患者的生命。获救的老人躺在床上内疚得大哭,家属也是感动万分。
曾经有一些患者对这位留学归来的博士后的医术半信半疑,经宋医院复查,在得出一样的结果后,最终回到医院接受治疗。患者王某是一位来自凤凰县阿拉镇的青壮年农民,由于四肢麻木、肿痛,贫血乏力,消瘦等症状,先后在中南大学湘雅附一、附二院反复诊治,均未明确诊断,病情持续进展。抱着一丝侥幸,王某来到了医院,宋奎通过精心诊断,明确其得的是血液科疑难病“POEMS综合征”,制定了合理的治疗计划。患者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并重新下田干活了。
医院血液科的住院患者从当初不到5名,到现在经常出现病床住满,排队就医。据统计,目前该科室年均诊治患者近万人次。因为信任,许多湘西血液病患,甚至是四省市边区的相关病患都选择了医院。
宋奎有一个梦想,是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让湘西血液病专业水平尽快赶上国内的先进水平,并尽早实现在湘西也能开展骨髓移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探索之路艰难困苦,宋奎像一个带着必胜信念的勇士,不知疲倦斩棘前行。
吴秀明:敢做敢当的女博士
短发、戴着宽边眼镜,眼前的吴秀明说话直率,满腔热情。如果不是有人介绍,谁也不会将这位看似娇弱的女子与“湘西医学界唯一女博士”联系在一起。
因为工作关系,半年前,吴秀明被安排到医院医务科轮职。“我还是喜欢从事自己的专业,看病救人,虽然辛苦,但其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常人无法感受到的。”
翻开吴秀明的履历,在其18年的工作历程中,有16年的时间,她在干着从事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的事情。
“学医很苦,女生学医更辛苦。”吴秀明直言,她之所以选择这样一条艰辛之路,除了“喜欢”之外,更多的是一份社会责任。
出生于湘西花垣县的吴秀明,从小就有着湘西大山般坚毅的性格。上世纪末,远远滞后的湘西医疗水平使得许多湘西群众长期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这当中,就有吴秀明熟悉的邻里和亲朋。所以,尽管知道女生学医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但一向成绩优异的吴秀明还是毅然在高考志愿上填报了中南大学医学专业,“希望自己能够为湘西的医疗事业尽一份力。”
“她博士毕业后,原本医院作骨干培养的。”呼吸内科主任梁民勇告诉笔者,但是,吴秀明却选择回到了湘西。“我们湘西的医疗环境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目前硕士研究生都十分有限,博士能够回来工作,真是屈指可数。”
看病、坐诊,吴秀明没有一点架子。工作中,吴秀明充满热情。“在当下的医患关系中,她还是一心一意为患者着想,敢于创新,敢于承担风险。”梁民勇谈起这位下属时又是喜欢又是担心。他说,有些气管镜下的介入手术,风险大,在没有完全把握的情况下,经治医生可医院,这样可以自我保护减少风险。然而,吴秀明却不这么想,她会跟病人商量、建议,就地医治可以减轻负担。接诊到这类患者,梁民勇集中科室技术力量,全力支持吴秀明去完成手术。“我们要保持她的工作热情,也得尽力减少她的风险。”梁民勇说,“她来科室后,团队的凝聚力更强了。”
吴秀明艺高胆大,又有女性特有的细心与同情。因为一心只为患者病情考虑,常常闹出误会。一次,患者家属怒气冲冲地来找科主任告状,“你们科的吴秀明医生,只知道搞钱,我要投诉她。”梁民勇听后大吃一惊,连忙找来吴秀明当着家属的面了解情况。原来,性格直爽的吴秀明通过自己的初步检查怀疑病患患有肺结核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要求患者做检查,“牵扯的费用比较多,病患家属又舍不得花钱,吴秀明当时就发火了,说他们当家属的‘把钱看得太重,人病了都舍不得花钱’。”了解事情原委的梁民勇哭笑不得,“就是一场误会,吴博士完全是站在一位医者的位置上,只顾虑到病患的健康,说白了,就是她还没有被当下不乐观的医患关系影响到,保持着一颗纯真的医者之心。”
“吴博士其实对当下的医患关系看得十分明白,而且对一些尖锐的症结所在也十分清楚。”但她依然故我,是因为她始终认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
呼吸内科是门十分复杂的科学,“别的科室看病,只要看一个部位就行,我们就不行。”为此,将病人的健康摆在第一位的吴秀明,常常会反复查看每一位病患的情况,这样一来,她的门诊号就轮得很慢。一次,一位病患等了大半天也没有轮到自己,而她发现别的门诊号都轮到60几号了,她冲进来说“你不可能才看了40几号,肯定是有熟人插队,给她们先看了。”护士长来劝也没用,这位病患硬是坐在她的身边“守”了整整一个上午。吴秀明说,“我们当医生的,要对病人负责,认真看病、认真诊断是我们的职责。”吴秀明能理解病患们看病的急切心情,“但我不能为了数量而影响到诊断的质量啊。”
“对病患热情、工作积极、有能力。”科室的副主任何忠对这位共事只有一年多时间的同事如此评价。而通过共事,吴秀明让同事们欣赏的,已经不仅仅是其高学历、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她对工作、对人生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除了拥有高深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临床操作经验外,吴秀明的科研水平有目共睹,为此,呼吸内科的科研工作基本上都是由吴秀明在领头做。
而吴秀明也没有令梁民勇和同事们失望,在吴秀明的带领下,她主持的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妊娠期哮喘通过表观遗传调控子代Treg/Th17发育的研究》,为哮喘病诊治新技术发明和创造提供了理论前提;年,申报了湘西自治州科技局重点项目《湘西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发现及干预的信息化健康管理策略》,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开辟了具体的应用途径,该项目已经获批立项。此外,她结合临床实际,撰写的多篇科研论文、及论文相继发表。
在梁民勇的心中,吴秀明是一个将个人利益看得很淡,将事业看得很重的人。吉大医学院呼吸专业欠缺有临床经验而又具备理论基础的教师,吴秀明知道后,主动找到领导,表示她愿意去医学院担当这个专业的大部分教学任务,“一个课时20块钱,而且医生原本每天的工作就十分辛苦,下班就想躺下休息。”梁民勇说,吴秀明之所以愿意这样做,是因为“她心中想着学生们的学业,她知道那门课程对于那些未来的天使们有多重要。”
“敢碰‘硬’。”这是同去医务科轮职的同事韩群霞对吴秀明的评价。吴秀明在医务科除了要组织院内会诊、教学培训和医疗安全管理外,还管着最容易得罪人的事———临床科主任的考核,“你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该扣的分她一分都不得少,上个月的临床科主任考核成绩出来后,有不少科主任打电话找她说情,都被吴博士一口回绝了。”
“她就是典型的知识分子性格。”韩群霞说,“她这人,一是一,二是二,不管是干行政还是干专业,都是按操作规程,讲原则。”由于吴秀明的医德医技出色,渐渐的,很多人都慕名来找她看病,而一些亲朋好友就想利用关系提前安排,却都吃了闭门羹。“她自己的父亲看病也是老老实实排队。之前有领导打电话要她提前安排一位病患,也被她一口拒绝了。”韩群霞告诉笔者,因为此类事,吴秀明经常得罪人。
“我要感谢我的领导和同事,他们为我分担了很多。”自称自己为书呆子的吴秀明说,在这里,前辈和领导对她十分照顾,同事们也十分敬重她,这些都是她坚持下去的动力。
“其实我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希望有一批非常认真负责的同事跟我一起努力,把医院越办越好,让湘西因地势偏远看病难的问题得到缓解,通过我们的努力,造福这一方百姓。”
治疗白癜风白癜风怎么治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tzdgt.com/dynmlyh/4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