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体化用药很重要。患者偏巧又是对安坦极敏感的个体。医学的发展是和医师个人的成长密不可分的,但有时医师水平的提高是和患者的鲜活的生命相連的,想起我科多年前的一例病例,至今仍感到无比痛心,在此和大家一起复习一遍,如果大家都能有所收益的话,那他的鲜血也算能有益于后人了,我们的良心也有些许的安慰。
56岁的男性,因运动迟缓、姿势异常、二便困难入院,(发病多长时间记不清了),头颅MRI无异常,诊断“帕金森病”(个人觉得诊断绝对没问题,问题出在治疗上),我们当时给予了美多巴和安坦治疗。
患者病程中出现吞咽困难,(我们考虑系咀嚼肌和咽喉肌群运动迟缓引起)医院诊治,自己怀疑患的是消化道肿瘤,来我院第二天竟有拒绝治疗现象。而且患者家境较贫穷,又是外省慕名而来,所以我们当时希望尽快给患者把药用到有效剂量,尽快控制症状,以利他尽早出院,故这次给的速度快了些,给的安坦是2mg,口服,3/日,(我们以往给安坦均为半量即1mg,口服,2/日,再逐渐加量,),用药第二天患者又出现拒绝服药现象,且和他爱人发脾气,我们开始也没考虑到是安坦的精神症状之副作用,以为是患者因自认消化道肿瘤拒绝治疗的表现,第三天患者又出现了呼吸费力、尿潴留、腹胀、低血钠、低血钾,我们考虑的还是因患者常拒绝进食导致的电解质紊乱进而致肠麻痹、膀胱逼尿肌麻痹,没考虑是安坦引起副作用,给予补充电解质治疗,第四天患者突发呼吸心跳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
病情发展太快,事后想来,诊断及治疗原则没错,问题的关键是用药剂量偏大,加药速度快,患者偏巧又是对安坦极敏感的个体,加上病情本身也较复杂,而且当时值班医生和主管医生经验也不够丰富,才造成后面的遗憾。所以我们以后用药一定要切记按用药原则来,万不可速上,而且对病情要多思考,不能简单地想当然,借此和各位同道共勉。
13.我们神经科医生很喜欢看片子(CT、MRI等),可千万不要脱离病史、查体;下面我说一例,教训非常深刻,刻骨铭心啊。
6年前的一天,我的表弟拿我姑姑的CT片找我,医院的医生说要动手术,我一看片子是脑膜瘤(没有问病史),找神经外的主任看了一下片子,主任说下周来手术吧。大概5、6天后我姑姑被车送来,我一看大吃一惊,左侧肢体完全瘫痪;表弟说一周前出现左侧肢体无力,三天后就不能动了,乡医院的医生说手术后可能会好;我说这是脑梗死,不是脑膜瘤引起的;复查CT右基底节区梗死,我说别手术了,先治疗脑梗死吧。因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现在生活仍不能自理。本人是神经内科的,这样的病人被我漏掉(且是我的直系亲属),我至今还很愧疚,对不起她老人家。
14.教训:读片一定要仔细。误诊了没人会说你是打盹时读的片可怜你,从那以后我看片是一层层仔细看,左右比着看,只怕再犯同样的错误,还把这个故事告诉师弟师妹们,一句话: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我也来发一个:做学生时独自出神经内科急诊,一天中午急诊没事,饭后卧床打盹,忽来一头晕病人,老年男性,既往体健,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10余天,渐加重,不伴恶心呕吐。查体大致无异常,急诊吗常规做CT,患者去检查后继续打盹,20分钟后病人回来,朦胧中拿起CT一看,霍!基底节平面中线明显向右移位,可看了半天也没发现左基底区密度改变,当时就想这什么瘤子?周边无水肿,瘤体密度和脑组织密度相同?赶紧叫神外会诊,这时一家属说了句话我立马醒出一头汗来--”做CT的大夫说出了好多血“,我再拿起片子仔细看--左顶叶硬膜下出血,顶叶平面中线没移位,血的密度和皮质密度几乎相同,占了左边约4/5,仔细看没脑沟呀,唉!!
15.经验教训:脑出血累及下丘脑可以出现中枢性高热,千万不要误诊!!
一个侧裂动静脉畸形术后一月余的病例,由于年纪较大,术后一直反复肺部感染发热,那天我夜班,又再次出现发热,体温39度,于是让护士物理降温对症处理,也没有去看过病人,一个多小时后体温升高到40度,于是去看了看病人,发现反应较差,呼之不应,瞳孔正常,肺部有痰音,但由于患者合并脑积水(准备手术),平时也意识障碍,没有太在意,走开后越想越不放心,又去看了看,发现连压眶反应都没有,难道是再出血?但发热怎么解释?中枢高热?
终于还是决定再做次CT,果然是再出血累及下丘脑,难怪体温降不下来,马上和家属交代病情,转至ICU,半小时后患者血压心率下降,很快死亡。
16.教训:对化验单上好几个异常要注意,哪怕是一些非特异性指标。
患者女性,50余岁,因“精神异常待查收入”,既往有过2次类似发作,都与儿媳吵架后发作。查体不配合,不言语,整个人为木僵状态,考虑为“癔病可能性大”,给予常规输液及辅助检查:凝血四项正常,CKMBIU/L,ALTIU/L,LDHIU/L(都有点高)。周末2天后病人完全正常,心想真是癔病啊!对于那高的3个项目,主治认为无特异性,不予考虑。又过一天后,夜里病人突发呼吸困难、胸闷,无胸痛及咯血,当时查SaO%,POmmHg,PCOmmHg,血糖11.9mmol/L,心电图显示V3-5ST段下移0.1mv,考虑存在冠心病,予以硝酸甘油静脉点滴。天亮后回报心梗三项正常,但D-二聚体1.8mg/L,于是考虑有肺栓塞可能。急查肺动脉强化CT发现右肺动脉主干栓塞,左肺动脉分支栓塞,复查D-二聚体1.9mg/L,凝血四项仍正常,转往心内溶栓治疗。以后去看过病人,发现存在双小腿静脉曲张,考虑是静脉小栓子长期脱落导致的慢性肺栓塞,以前无表现,这次住院后因为栓塞严重了才有临床表现。
17.熟人照顾的是什么呢
其一,医院一定点关系单位打来急救电话,一年轻女性在食品厂工作时突然意识丧失,很快送到急诊科,到时病人已经清醒,该厂一负责人告诉急诊大夫,关系户,省点,此医师就号号脉搏,很有规律,没事,没做心电图,也没收治疗费等。刚好,有电话要出诊,他就想去再次出诊,家属不干,我们病人还没看完呢,就在这时,病人再次意识丧失,就没醒过来。家属说,抢救不积极,连抢救费都没收,你们抢救了吗。后来,医院赔钱了
其二,仍然是有熟人关照,工厂外伤,省点,某医师干脆省到底了,连查体都没查,就告诉人家,没事,家属说那我们腿还没法动呢?医生说,那就排张片子吧,结果,胫腓骨骨折,家属非常不满意,医院
18.疱疹之前的头痛。带状疱疹
也说一例疱疹病毒感染头痛的,一同事带来一30岁左右男性,头痛两天了,一侧额顶部,位置固定,针扎样痛,查了一下,没什么体征,也没发现头部皮肤有任何异常,就以神经性头痛给了点对症治疗。几天后碰见同事,问起情况,结果说起了皮疹,皮肤科说是疱疹。唉,真是不好意思呀!
19.教训:
作为一线医生,一直觉得有上级医生把关,收病人就马马虎虎,其实,一线医生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给上级医生提供了不真实的病史,可能诊断就完全两样,可能对病人造成很大的精神、财产损失,甚至生命。虽然临床疾病千变万化,但是只要责任心强点,有很多疾病是不会被误诊的。
要做一名好医生,就一定要先做一名有责任心的医生!
在临床轮转半年,遇到了很多奇怪的病例,但也有一些是因为自己学识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强造成的,有一例深刻记忆如下:
青年男性,因为头痛18天入院。家属称患者干农活时突发起病。医院治疗半月,无好转才转上来的,无明显发热。查体:神清,颈强直(+),余无特殊。头部CT没有发现明显得出血及梗死。当时因为太晚,没有详细询问病史,自以为就是简单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行常规治疗就睡觉了。结果第二天老大查房,就把我问的哑口无言。单凭头痛就认为是蛛血。你看ct显示:后路凹虽没有实质占位,却明显水肿。追问病史:患者头痛逐渐加重,一直低热,医院进行了两次腰穿,均为浑浊,且患者有结合接触史。诊断为:结核性脑膜脑炎。予抗痨治疗后好转。
20.问诊不细,轻信门诊诊断,导致误诊,此事终生难忘。脑梗塞?磁共振结果提示颈56间盘重度突出,压迫颈髓。
N年前刚到神经科独立管病人,门诊以脑梗塞收住一患者,老年女性,72岁,一周前出现左下肢活动不灵,逐渐加重,后出现左上肢活动不利,查体,神志清,言语利,双上肢肌力3级,双下肢肌力2级,肌张力略高,双下肢病理征阳性。当时觉得奇怪,右侧肢体为何肌力差,存在病理征,问了一下患者子女,说是2月前先发生右侧下肢无力,之后必须拄拐杖才能行走。当时想,门诊主治医师已经诊断脑梗了,右侧肢体的问题可能是既往的梗塞吧,于是就按着脑梗塞常规治疗,第二天患者出现尿便潴留,头颅MRI未见病灶。第三天,教授查房,详细询问病史,查体后,指示以c5,6为中心行MRI,并指出患者应为椎管压迫疾病,次日磁共振结果提示颈56间盘重度突出,压迫颈髓。回头仔细推敲病史,实际为,从右下肢到右上肢,再到左下肢左上肢的渐进性病程,继而出现尿便障碍,由于问诊不细,轻信门诊诊断,导致误诊,此事终生难忘。
涔変箤鍟嗘姤棰勮杩欎簺涓撲笟灏变笟宸~鎶?涔変箤鍟嗘姤棰勮杩欎簺涓撲笟灏变笟宸~鎶?转载请注明:http://www.tzdgt.com/dynmlyh/1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