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之前不要教孩子人类文化,6岁之前不要

为什么蜜蜂筑巢没有经过计算却如此精准?为什么成人和孩子的思维方式不一样?为什么贵人语迟?大自然都给了我们什么?倾听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老师他的后现代亲子主张,一同去发现更温和、更贴近自然、更适合自己与孩子的教育方式。

主张一

3岁以下的孩子

不要教给他太多人类文化,

而要尽可能让他和大自然信息

持续接触

为什么那么多诸人眼中所谓的优秀成功人士,从小几乎都是在山里跑大水里游大的,他们在大自然中生长,这样一路玩下来,这在现在的父母眼里,是多么的“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可他们脑袋里总会有各种奇思妙想,常常不按常理出牌却又让人眼前一亮。

是不是智慧很高的人是可以跟大自然发生连接的?而我们的主体教育却显得过于的理性和言语化,大自然教育我们的更多的是直觉。

能够记载的人类文化有五千多年历史,但是真正理性科学发展也就是最近一千年左右。在几千年以前各种运算法没有发现之时,那些辉煌的建筑,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那些运河,又是怎样被建成的?答案就是,靠直觉。

大自然妙笔神功,大自然中没有运算的物种,蜜蜂的蜂窝,迁徙的鸟飞翔的路线,人类至今无法达到这样的精确和凌厉。它们是靠直觉,而不是运算。

但随着人类科技发展,我们知道有运算,于是便只相信可以计算的东西,不相信不能计算的东西,但世界上大多数东西是不能计算的,比如大自然没有直线、没有直角,没有标准的语言。河流永远不会直着流,山川也总是起伏不停。

大自然创造的东西是和大自然本体匹配和符合,或许几千万年以后就没有人类在地球上生存过的痕迹,那是因为人类靠我们的美感建造的东西并不符合引力场。

看现在的建筑学就知道,我们在仿生,世博会上,日本馆的蚕茧造型,英国馆的蒲公英造型,仿生的科学是高级的科学。

既然大自然里面蕴含着无尽的智慧,所以我建议3岁以下的孩子不要教给他太多人类文化,而要尽可能让他和大自然信息紧密接触。

带孩子晒晒太阳,吹吹风,让他闻闻青草的味道野花的芳香,让他感受水的流动。把他带到大自然中,让他躺在青草上让他感觉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

尽量在他3岁以前带他到不是人类建造的花园,而是大自然的丛林,让他看看星空,感受大海。希望孩子知道,跟着自己的直觉,生物的证据一定是和大自然匹配的。

主张二

6岁之前不让孩子学识字,

不要过早给孩子一个GPS

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假设你要去上海生活,你就要开车熟悉上海的所有街道。但如果你此时用了一个导航仪,它用起来很方便,你只要设定目的地,导航仪会将每一步如何走详细告诉你。

这样下去,哪怕在上海呆了十年,你还是不太能去记住上海,你记住的只是导航仪。同样,一个人开车不用导航仪,他在上海十年,他被迫去记住上海很多细微的特征:街道、方位、标志建筑……他会把上海记得很清楚。人类就是这样,当我们有简单的可行的言语来指导我们时,我们就会放弃复杂的思维。

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孩子学会语言以后,他这时的交流就是概念交流,就是他处在概念思维里面,比如说“苹果”,他就不再为苹果是哪一个苹果哪一种苹果而思考了。苹果对他来讲就是一类物质,这就是抽象的思维。而你一旦学到这种思维,那些图形的具体的声光味所有的回应都会消失,这就是“体系代替体验”。

但是3岁以前的孩子,说到“苹果”时,他会整个身体都会产生各种体验:体验到苹果的香味甜味触感,还有具体是哪一个苹果,因为他脑子里没有“苹果”这个词更没有英文“APPLE”。

当孩子没有文字来替代的时候,他的思维是图形的,是具象的而不是概念的,因为言语是代表一个抽象概念。比如说“椅子”,这个词包含所有的椅子,我们无法去决定这是一把什么样的椅子,但当孩子小时候没有言语来帮助的时候,他一定是具象地记住了每一把椅子。他没有导航仪,所以他必须去记。

当孩子学会言语的时候,他的直觉、他的图形和对事物的真实体验,会随着对文字的理解和学习,而迅速衰减和消失。也就是说,为什么成年人看到的世界和儿童不一样?

因为我们看到的世界是通过分类的,不符合分类或者不能分类的信息我们就视而不见。所以当人类学会言语之后,不能言语的东西,对成人来说是不重要的。

但孩子不是这样,因为他们没有语言,同样可以感受到一些东西的重要。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孩子应该在他的知觉里面保留的时间更长,不要过早破坏他与生俱来的自然天赋的直觉。让孩子做多用图形思维方式,而不是过早用概念思维方式来替代。

语言是可以刺激,但不要给他文字。因为文字就像钱币一样,我有了钱,我在交换时候就很轻松,但没有钱的时候我就想很多很累。对孩子来说,思考是个复杂的过程。

我们可以教孩子孩子说话,因为孩子在说话的时候,还不能形成概念;但要识字呢,常常有父母冲孩子发火“这个字放这里你为什么不认识了”,那是因为5岁前的孩子是靠记忆而不是理解,但父母总想让他理解概念。

主张三

让孩子留在全脑思维状态

更久一些

有美国学家发表论文说:“儿童的思维区是整个大脑,是整个顶叶和部分枕叶和他的前额叶,都在进行思维。”但是当我们运动发展以后,顶叶和枕叶已完全成为手和脚的运动区而不是思维区。

成人是靠大脑皮层思维,皮层是大脑上面的一个膜。它是理性思维区,原来儿童是没有这个皮层,它在孩子7岁以后才生长,而当皮层并没有发育起来的时候,孩子是靠着整个大脑思维。

在科研里面发现,很多有天赋的人,他们保持了整个大脑的思维,而不仅仅是皮层思维。有书记载爱因斯坦是保持儿童认知的,他看世界永远像孩子。

聪明的人,直觉力强,敏感力强,可以和大自然交换很多信息。要让孩子保持孩子的知觉,那么我们就要回归大自然。要知道,自然要比人类恒久。相对于整个大自然来说,人类的存在只是短短一瞬。

现在我们过多依赖理性而远离了自然,但人来要发展的话,我们必须要从这个存在中去找到自我,而不是我们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学。这样的反思,后现代从上世纪末开始了就是解构主义思潮,我们开始了审视理性科学的时候发现,理性科学其实是人类的自恋。

所谓人类的自恋就是说,从北京到天津,我们是可以简单计算出距离,但永远不知道时间,是因为我们根本无法在准确时间到达。

当然可以在中学生的考试问卷中当他回答说“1小时10分6秒”时给他打对号,但是这样的科学只是人类抽象的静态科学,我们都说两个城市的距离除以速度等于时间,我们坚信这是科学,但这个科学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是人类的假想科学。

人类社会的科学其实都是静态的,也就是说我们假定这个事件是静止的,死的,单一条件的,这个时候科学是成立的。但当这个事件是复杂的多因素的,我们就无法建立一个公式。所谓的高级科学是要有系数来替代,不可控的因素就是系数。

所以儿童大脑里要从一个自然的知觉、复杂的思维系统,回到一个简单的逻辑“1+1=2”的时候,最初他们是很难的,这也就解答了为什么高智慧的人往往小时候学习不好,语言功能不好,恰好是他小时候有更多的时间保留了对外部事件的敏感,他反应的事件不是概念的,这样的孩子往往长大以后更聪明。

让孩子知觉能力保持得长久一点的方法,就是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一片叶子上的颜色就有几千种色彩。成人现在看到的绿色是一样的绿,但是对于儿童来讲,这些绿是斑斓的,有各种的绿.

而且当他没有“绿”这种概念的时候,他接收的这种信息的时候,他内心会匹配一个感受,这是一个很复杂的感受。

本文摘选自李子勋《家庭成就孩子:李子勋的后现代亲子课》

天才宝宝编辑整理

语音课堂上线

天才宝宝推出语音课堂,每周更新,一分钟解决育儿难题,零距离与专家接触。回复“睡觉轻”收听第一期“如何搞定宝宝一放就醒”。

猜你需要

————————

回复“补钙”查阅文章《补钙的真相:半岁之前无需补钙》

回复“便秘”查阅文章《宝宝出现便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

回复“如厕”查阅文章《把屎把尿是怎样一步步毁掉孩子的》

回复“断奶”查阅文章《聊聊断奶那些事儿,断奶OR继续喂,怎么断》

回复“辅食”查阅文章《辅食添加全程指导》

回复“吃饭”查阅文章《尹建莉:如何让孩子爱吃饭》

回复“睡觉”查阅文章《你家宝宝为啥不肯睡?一觉到亮就是睡眠好?》

回复“学习”查阅文章《虎妈猫爸亮了!北师大教授告诉你,6岁之前孩子到底该学什么?》

回复“智商”查阅文章《三招助力孩子IQ提升:营养感官刺激阅读》

回复“情商”查阅文章《张怡筠:怎样培养高情商孩子?》

回复“游泳”查阅文章《万万没想到,婴儿游泳溺水身亡……都是脖圈惹的祸!》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经典文章









































舌苔厚白口臭吃什么nbsp口腔异味
南京姑娘吃素减肥却被查出脂肪肝真相竟


转载请注明:http://www.tzdgt.com/dynmlyh/167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