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是脑肿瘤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时候还是最早和唯一的临床表现。对于在20岁以后,特别是30岁后的首发癫痫,伴有头痛和肢体功能障碍时,应考虑颅内肿瘤的可能性并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
脑肿瘤患者继发性癫痫的发生与肿瘤的部位、生长速度及病理性质有关,邻近大脑皮质缓慢生长的高分化胶质瘤,如星形细胞瘤、少枝胶质细胞瘤、神经节胶质瘤等,易于继发癫痫。根据相关文献报道,继发顽固性癫痫的胶质瘤大多为高分化型胶质瘤或称为低度恶性胶质瘤,占82%-98%,低分化型或高度恶性胶质瘤仅占2%-18%;其中星形细胞瘤占24.7%-78%,神经节胶质瘤占6%-44.5%。
脑肿瘤的部位与癫痫的发生率及发作类型明显相关。肿瘤相关的癫痫最常见于大脑半球肿瘤患者,其中额叶肿瘤并发癫痫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额顶区、颞叶、顶叶等。总之,皮质或近皮质区肿瘤的癫痫发生率高,深部组织病变发生较少,这可能因为神经细胞在不同部位的病理放电能力相差悬殊。
癫痫持续状态在脑肿瘤患者中较其他原因多见,特别是额叶肿瘤。因此,首次癫痫发作即进入癫痫持续状态或频繁发作者应首先考虑脑肿瘤。癫痫的发作形式和脑肿瘤的性质也有一定关系,如全身性发作常见于星形细胞瘤、少枝胶质细胞瘤和脑膜瘤,单一的精神运动性发作一般只见于星型细胞瘤,局限性运动性发作则多见于星形细胞瘤和少枝胶质细胞瘤。不同部位的肿瘤其癫痫发作形式也不一样,但随着肿瘤的浸润,发作形式常不固定,有时可有多种形式的发作。
低级别胶质瘤与癫痫胶质瘤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临床中将WHOI-II级的星形细胞起源、少突胶质细胞起源及混合性胶质瘤称为低级别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约占胶质瘤的15%-25%。
癫痫发作是低级别胶质瘤最常见的症状,约三分之二的患者发生癫痫,三分之一的患者出现头痛及肢体乏力,其他症状如视乳头水肿、智力损害及失语等症状较为少见。低级别胶质瘤引起癫痫的原因并非是肿瘤本身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由于脑肿瘤的压迫和刺激使瘤周的神经细胞变性和胶质增生而产生致痫灶,构成癫痫病灶复合体。因此,手术既要争取全部切除肿瘤,同时又要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癫痫症状,从而最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的症状。
低级别胶质瘤是难治性癫痫的一个重要病因,年轻人多发,主要发生在大脑半球皮质或皮质下区域,生长缓慢,占位效应轻微,除癫痫发作外,常没有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和体征。低级别的星形细胞瘤癫痫发生率明显高于恶性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中少枝突胶质细胞瘤的癫痫发病率最高(86.7%),其次为I-II级的星形细胞瘤(74.2%))。
治疗低级别胶质瘤的预后相对较好。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根据肿瘤的病理分类与分级,部分病人还需要行放射治疗和或化学药物治疗。大多数患者经手术切除致痫灶后能够明显减少甚至完全没有癫痫发作。随着神经电生理技术、神经导航技术、术中唤醒和术中磁共振的应用,可以在全切癫痫灶(肿瘤+周边致痫皮质)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神经功能。
对于胶质瘤引起的癫痫发作,在术前就需要口服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奥卡西平、丙戊酸钠等),术后如果不能进食和口服抗癫痫药物,还需要肌注(苯巴比妥)或静脉使用抗癫痫药物(丙戊酸钠针剂)。胶质瘤术后服用抗癫痫药物的时间,虽然目前仍有争议,但是在癫痫发作消失后,还应该服用抗癫痫药物3-6月,并行影像学和动态脑电图检查,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慎重停药。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zdgt.com/dynmlyf/5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