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李开斌用业

李开斌,云南省楚雄州农科所研究员、水稻育种栽培站站长,年2月出生,年6月入党,中专文化。李开斌同志从事水稻育种工作35年,先后主持育种成具有丰产性好、适应性广、抗病性强、米质优良等特点的“楚粳系列”水稻品种23个,其中有7个品种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部分品种还被引种到卢旺达、玻利维亚等国家。经他育种成功的“楚粳27号”使云南省超级稻品种实现零的突破,该品种—年被列入云南省重点推广的超级稻品种,示范产量达到国内高原粳稻领先水平;“楚粳28号”连续3年创水稻百亩平均亩产世界纪录,并且米质达国家优质米一级标准,该品种的育种成功克服了中高产与优质难于结合的重大技术难题,实现了高原粳稻区超级稻品种高产与优质的统一。多年来,“楚粳系列”品种累计推广种植.61万亩,增产稻谷30.61亿公斤,实现农民增收64.28亿元,李开斌也因此被人们称为云岭大地的“袁隆平”。

李开斌同志年被评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年被评为云南省“八五”科技攻关先进工作者,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年评为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年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一、个人基本信息

李开斌同志,男,55岁,汉族,云南省牟定县人,中共党员。年云南楚雄农校农学专业毕业分配到楚雄州农科所至今,一直从事“楚粳系列”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现任楚雄州十一届人大代表、常委、楚雄州科协副主席、中共楚雄州农科所党总支委员、楚雄州农科所水稻育种栽培站站长、二级研究员,是中共楚雄州第七次、第八次党代会党代表,中共云南省八次、九次党代会党代表,云南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二、获得的主要荣誉

近10年来共获科技成果奖16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地厅级奖8项;获楚雄州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项;同期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云南省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楚雄州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荣誉称号;曾6次被省委、州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三、主要先进事迹

李开斌同志从事水稻育种工作36年来,凭着强烈的责任心,默默奉献,努力拼搏,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育成了一个又一个水稻新品种,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主持选育的“楚粳系列”品种在全省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为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被人们亲切地称赞为云南的“袁隆平”。特别是近几年来,超级稻品种选育取得重大突破,育成了云南仅有的2个超级稻品种楚粳27号、28号,填补了我省超级稻品种的空白,实现云南几代育种工作者超级稻的梦想。

扎根田野,苦心钻研铸就辉煌业绩

李开斌年生于牟定县一个山区农民家庭,当时他家乡的稻谷亩产量仅多公斤,他在半饥半饱中度过了童年、青年时光,种田人吃不饱饭在他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初中毕业时,他怀着“让种田人吃饱饭”的心愿报考了楚雄农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楚雄州农科所,师从著名水稻育种专家邓有成先生,从此踏上了“楚粳”水稻品种选育之路。以后的无数个日夜,他都为这一信念而努力拼搏。刚参加工作的李开斌为了尽快熟悉育种工作,一方面坚持刻苦自学;另一方面,风里来雨里去地忙碌在良种培育的田间地头,积累第一手材料,时常在试验田里一站就是大半天,一心扑在育种工作上。为了缩短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李开斌同志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育种技术和前人经验,大胆创新,勇于实践,采用“集团混合法”以及利用温室连续加代与株选鉴定相结合的育种技术,使单个品种的育成时间缩短了2~3年,选育技术独特。36个育种春秋,李开斌就像一粒金色的种子,植根于彝州这片热土,在他辛苦汗水的浇灌下,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他先后主持育成经云南省审定合格的“楚粳系列”水稻品种23个,其中,7个品种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4个品种评为云南省优质稻品种,1个品种获省优质米银奖,2个品种于年11月还通过四川省审定,“楚粳”品种首次实现跨省审定。特别是近几年以来,超级稻品种选育取得突破性进展,育成了云南仅有的2个超级稻品种楚粳27号、28号,并且在产量、抗性、品质上同步提高,选育技术和效率领先省内同行并得到同行的公认。现今,云岭大地从雪山下的迪庆藏区到红河河谷、滇东北的昭通等地区都在种植2个超级稻品种,川、黔毗邻地区也广泛种植,超级稻成为农民群众增产增收的金色种子。

勇于创新,成就云岭“超级稻”之梦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云南省就开展了粳型超级稻的选育工作,然而,均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李开斌同志不怕难关,一头扎进超级稻选育这个水稻界的前沿课题里,开始了新的探索。无数次田间试验,换来了信心与科研数据的不断叠加,夯实着李开斌通向成功的路。他运用复式杂交育种技术手段,采取集团选择和系谱选择方法,通过9年时间选育出的楚粳27号于年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实现了云南省超级稻品种零的突破,多个百亩示范方验收亩产均超过千克,示范产量达到国内高原粳稻领先水平。该品种列入云南省重点推广的超级稻品种和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年推广面积.30万亩,年.58万亩,年达万亩,连年刷新云南省单个水稻品种年推广种植最大面积万亩的历史纪录,是云南连续5年来推广面积上百万亩的唯一品种。该品种的选育成果获年度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楚雄州农科所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空白。同时,也是建国以来,云南省地州级农科所首次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科技成果。

这次成功,坚定了他攻克超级稻选育中重重难关的信念。继楚粳27号之后育成的超级稻新品种楚粳28号于年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是云南省的第二个超级稻品种。该品种年、年、年在大理州弥渡县进行百亩示范,验收平均亩产分别达.77千克、2.11千克、.07千克,连续3年创水稻百亩平均亩产世界纪录;年9月10日,楚雄州大姚县龙街乡张保村百亩示范方,经农业部组织谢华安、陈温福院士等专家现场测产验收,平均亩产.90千克,再次延续了高产纪录,云南省人民政府对产量验收结果举行了现场新闻发布会,这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史上尚属首例。年10月28日,由云南省科技厅主持,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州国家水稻改良分中心主任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陈温福,中国科学院院士、昆明植物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孙汉董,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朱有勇等省内外专家8人组成专家组,对“优质超级稻新品种楚粳28号的选育”成果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鉴定会上,专家组一致认为,“楚粳28号”具有高产、优质、稻瘟病抗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成功克服了水稻育种高产难优质的重大技术难题,其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高原超级粳稻育种研究国际先进水平。超级稻“楚粳28号”年全省仅多点示范0.84万亩,到年快速增长至万亩,刷新了云南省单个水稻品种年推广最大面积万亩的历史纪录,现成为云南省推广速度最快和种植面积最大的主栽品种,西藏、宁夏、陕西等地以及国外老挝也引入种植,试种表现较好,种植区域不断扩大。该品种的选育成果获年度楚雄州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年1月30日评为“云南十大科技进展”项目奖。短短的几年时间,李开斌同志就成功选育了云南仅有的2个超级稻品种,创造了云南高原水稻育种史上的奇迹。

无私奉献,用汗水浇灌出金色的种子

每年在温室里配制杂交组合正好是盛夏,温室里温度高达40℃。他早上不到7点就进入温室去雄,一直要干到11点以后,吃完午饭在1点钟就开始授粉。在做杂交的1个多月时间里,李开斌每天要在大约40摄氏度的高温、高湿的温室内呆6-7个小时,常常汗流如雨,这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可李开斌淡淡地说:“习惯就好了”。大田选种,每年近10亩选种田,几千份育种材料,要一个多月才能选完,并且每天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这对人的耐心和毅力是严峻的考验。但是,李开斌一踏进选种田,什么苦、什么累都忘了,他拿着棍子,在田里一株一株地挑选,长期重复一个动作,他的右手腕因此出现关节劳损。因为没有品质分析仪器,选种时,只能依靠手工剥壳辨别稻米外观品质好坏,由于大量用手剥稻壳,指甲都磨秃了。多少年来,他放弃了数不清的双休日、节假日,欠下了多少对家人的情,把汗水都洒在了他深深眷恋着的育种田里。

年1月,李开斌突然感觉视力骤然下降,于是,医院检查,医生让他住院,但那段时间正赶上水稻播种,实在太忙了,他没有时间住院,只开了点药回家吃,吃了一段时间也没什么效果。4月底他再去检查时,医生又让他住院,他又觉得那会儿水稻快要移栽了,温室工作将进入5月黄金授粉期,也很忙,等杂交做完以后再说。利用做杂交后、选种前的空档,医院详细检查,被确诊颅内有个脑膜瘤。医生说,颅脑内的肿瘤必须尽快做手术,否则容易压迫中枢神经,引起更严重的后果!在医生再三劝说下,李开斌才于当年6月到昆医院做了开颅手术。在住院等待手术的日子里,李开斌念念不忘的还是水稻,他详细地向团队成员交代水稻育种的注意事项,直到做完手术后,他才得以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休息。手术后没几天,他的恩师、也是他岳父邓有成先生病逝的噩耗又传来,忍受着病魔和恩师去逝的双重打击,出院不久,身体还未痊愈,水稻选种的时间到了,他不顾医生要求静养的叮嘱,也不顾家人和同事劝阻,顶着9月骄阳,以超人的毅力在妻子的搀扶下到试验田选种,同事们看到头部还缠着绷带,走路颤颤悠悠的李老师,都忍不住哭了。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收的回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年,省内累计推广种植李开斌主持育成的“楚粳系列”品种.61万亩,增产稻谷33.19亿公斤,实现农民增收71.50亿元,获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楚粳系列”品种是云南省种植面积最大的主栽品种,约占全省适宜稻区种植面积80%。同时,在毗邻地区的四川、贵州也广泛种植,部份品种先后引种到卢旺达、玻利维亚、老挝等国家,促进了当地的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如今,由于李开斌同志在水稻育种领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各种荣誉纷至沓来,然而他依然保持着一贯的谦逊,他始终认为,“既然搞了这个农业,就要有所作为,不敢说做多大贡献,就是想让老百姓多收一点。”年少时的梦想已经实现,这个不知疲惫的追梦人又有了新的追求,他把标尺定在了“适应性更广、更大面积推广”的目标上,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受益。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去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tzdgt.com/dynmlyf/3383.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