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心智是基因进化的产物吗读书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很长时间都没能理解心智是什么,它是如何工作的。但现在,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应用物理学、高性能计算机、脑部影像学、分子神经科学等,技术手段丰富且强有力,并且与演化心理学紧密结合起来,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大脑、开发大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苏格拉底说:“了解你自己是智慧的开始。”跟随平克进行这一趟“心智探奇”吧,虽然前路漫漫,至少已在途中。

作者:林颐(书评人,撰稿人,作品散见于《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等全国各大报刊。主要方向:历史、人文、社科、财经、科普、教育类非虚构书籍。)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大脑失踪了。

爱因斯坦于年去世后不久,为他进医院医生托马斯?哈维偷走了他的大脑,后来这位医生的后代在年把这个大脑捐给了美国国家健康医学博物馆。对爱因斯坦大脑的研究表明,他的大脑角回和两个半球的下顶叶区都比常人稍大,这些区域涉及到抽象思维、书写和数学符号的操作以及视觉空间处理,但仍然属于正常范围。很难弄清,爱因斯坦的天才是来自他的大脑的组织结构,还是来自他所受的后天教育、他的思维方式,以及时代文化对个体的影响力。

人的心智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的确让人非常有兴趣。美国知名科学家、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经过长期研究,用一部厚厚的大作品——《心智探奇:人类心智的起源与进化》,试图解开“心智之谜”。平克说,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可以浓缩成下面这句话:心智是一套由计算器官组成的系统,它经自然选择的设计来解决我们祖先在茹毛饮血的生活中所面对的那些问题”。平克还说,心智不是大脑,而是大脑所做的事情。“具体而言,就是大脑加工信息,而思考也是一种计算”。心智的组成部分是模块或心理器官,模块的基本逻辑是由我们的基因图谱所规定的。我们祖先所碰到的各种问题其实是他们基因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的一些子任务。这个大问题就是以最大化的数量将基因复制到下一代。平克是“进化心理学”最著名的阐释者之一。很明显,本书的基本任务,就是运用基因进化来解释人类心智的发展。上半部分详细探讨两大理论:心智计算理论和自然选择理论,下半部分则具体描述心智的4大能力:视觉感知、推理、情感和社会关系。平克的心理学研究跨越了解剖学、神经学、人工智能、物理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就像他那本《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让人觉得过于乐观,《心智探奇》的论点同样需要商榷,笔者认为平克的强大主要在于他搜寻论据、架构体系的能力,各个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呈现出引人入胜的勃勃生机,而平克娴熟地在这些理论中间挪转腾移、化为己用,真算得上是一代“武学宗师”。

平克认为,“人的智能=神经网络+符号处理过程”。换句话说,心灵相当于一台神经计算机,由自然选择赋予了对动植物、物体、人进行因果和概率推理的组合运算能力。这一计算机受目标状态的驱动,例如食物、性、安全、亲子关系、友情、地位、知识,这些目标状态服务于祖辈环境中生物体健康的需要。生物进化的选择不是发生在个体或者物种的水平上,而是发生在更为基本的基因水平上。基因是被复制的单元,有机体是其基因的“生存机器”。通过基因复制排除错误并竞争,这些机器的设计将会得到提高。经历数百万年的进化,基因渐渐发展出了一套复杂的“技术和技巧”来确保它们在生存竞争中得以延续。因此,一个有机体,比如人,只是一个媒介,其主要工作是复制基因,确保它们进入下一代。

如果读过理查德?道金斯作品,我们会很清楚地发现,这两位大师的理论核心非常接近。确实如此,《心智探奇》多处出现了道金斯的身影,或直接引用或间接论述,从某种程度上说,《心智探奇》是对道金斯经典作品《自私的基因》在心理学、文化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围绕《自私的基因》的争议数十年来从未停歇。基因被拟人化,赋予了智慧和自由选择的意志,并且被用来解释人类行为的几乎所有方面。这不仅在伦理上难以让人接受,在科学的严密性上也遭人非议,带着强烈的古德所称的“假想故事”的成分。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道金斯在该书的后半部分引入了文化单元“meme”的概念。心灵或者头脑被视为meme的接收器、传递者、复制者。正如基因经由精子或卵子从一个身体跳到另一个身体,通过这种途径在基因液中繁殖自身,meme通过从脑跳到脑,经由一个广义上可以被称为“模仿”的过程,在meme液中繁殖自身。平克虽然没有使用道金斯这样明确的meme概念,但他的“自然选择理论”显而易见承袭并发展了道金斯。平克将基因思想扩展到心理学中,这使得几乎所有行为的前提都被归结为我们通过基因遗传所得的“硬件”。平克试图通过“逆向工程”来避免受到“假想故事”这一批评。我们在书中可以看到许多实验方案。但这些方案真的能解决理论上先天性的不足吗?例如,人类心灵在遭遇由祖辈环境和现代环境共同设置的挑战时,究竟该如何迅速判断要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最好的?笔者认为,平克依然和道金斯一样,难以识别和细化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而且,他们都低估了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其他物种变化、与之共同进化的能力。进化构成了人类心智的“硬件”,但除此之外,我们也不能忽视“软件”。皮亚杰说,“对新生儿来说,世界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可以吮吸的东西”,但随着进一步成长,婴儿开始“适应”现实,适应外部环境,慢慢地区分、观察、记忆,智力就通过和外部世界的磨合、通过实践而成长起来。人类的自我认同感在儿童的早期发展中就出现了,成为人类心理结构的一个主要部分。根据美国遗传学专家乔丹?斯莫勒的说法,我们的大脑受两方面的影响:全人类共享的进化禀赋,以及每个人通过遗传获得的基因差异。同时,我们还要面对周围环境因素的集合,以及一串串偶然事件构成的独特生活印迹。好莱坞电影《雨人》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存在着一些“特才”,对爱因斯坦大脑的分析并非个例,科学家历年来已经做过很多类似的追踪研究,天才或白痴的大脑在某些区域有时会显示异常,但尽管如此,异乎寻常之处微乎其微。而且,观念的复制,比如大众对可口可乐的热爱,很明显属于社会、经济关系及过程这一范畴。文化人类学家和其他一些学者积极地思考问题,并越来越好地理解了它们。德国文化记忆学者阿莱达?阿斯曼就强调了文字因其长期稳定性而与人类的历史经验相联系,这些经验让现在的人们对过去的时代进行重新发现、阐释,文化得以代代沿袭。现代基因工程已经发展出适当的技术,就像道金斯在《盲眼钟表匠》中运用现代技术进行的基因揭秘,平克也把研究的一个重点放在了“视觉感知”方面,三维的物体在视网膜上呈现为二维图像,但借助于运动、形状和阴影等线索,我们可以构建对现实世界的三维立体表征。这样的安排可能是进化的一个副产品,因为我们的祖先在面对紧急情况时,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被大脑中泛滥的多余信息给淹没。平克称之为“心理意象,空间想象的引擎”。到目前为止,我们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研究成果,还有关于如何提升人的心智的颇有野心的企图。事实上,有迹象说明人类大规模的进化已经大致停止,但基因和分子层面上的变化仍在延续。物理学家加来道雄在《心灵的未来》中,就充满乐观地设想,不适合的基因会在进化过程中被消除,未来几十年我们甚至可以用基因疗法、药物以及电磁设备来提升自己的智力。只不过,如果人人都拥有了爱因斯坦的大脑,却未必有爱因斯坦的人格,这个“最强大脑”林立的世界,会成为美丽新世界吗?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很长时间都没能理解心智是什么,它是如何工作的。但现在,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人们认识到了遗传基因的概念,并掌握了人类所有基因的序列信息,也能很好地分析基因突变与神经或行为特征之间的联系。应用物理学、高性能计算机、脑部影像学、分子神经科学等,技术手段丰富且强有力,并且与演化心理学紧密结合起来,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大脑、开发大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苏格拉底说:“了解你自己是智慧的开始。”跟随平克进行这一趟“心智探奇”吧,虽然前路漫漫,至少已在途中。

《心智探奇:人类心智的起源与进化》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专题文章

新书

书单

读书拾慧

精要主义

双脑记

简单的哲学

千面英雄

共享经济

星际穿越

语言本能

最好的告别

人工智能

指数型组织

为未知而教

跑步

互联网

大数据

游戏化

社会化营销

科技

设计

TED

心理

沟通

教育

教养

90后

认知

马拉松trip

影响力

稀缺

???

—转载授权、商务合作—

联系邮箱:zhouyi

cheerspublishing.







































绉戝瀛︿範璁插骇鏈夌棁鐘跺強渚佃鎬ц剨妞庤绠$槫鐨?
瀛╁瓙鎰熷啋澶寸柤宸偣涓у懡杩欑梾鐜板湪楂樺彂鏈?


转载请注明:http://www.tzdgt.com/dynmlyf/1755.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