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鹿鹿观影评书
来源
网络
年高考在即,今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已经突破万,千万考生即将迎来改变他们人生道路的第一次大考。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部和高考生相关的纪录片——《高十》。
这部片子本身的时长很短,才不到半小时,但跟踪拍摄却花费了3年时间。
片中的故事都是真人真事,看完后,相信你对“如何看待高考这件事”会有不一样的想法。
导演的故事
《高十》这部纪录片的拍摄者叫何汉立,他选择拍摄这一题材并非偶然。
年1月,广西电视纪录片部成立,何汉立加入了这个大集体。
一个月后,他得知自己的初中同学唐尚珺即将参加高考,而这之前唐尚珺已经读了8年高中。
于是他决定拍摄“高八”这个选题,作为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纪录片创作。
因为题材涉及“高考复读生”,他的拍摄计划并未获得单位批准,于是他只能以个人身份来跟踪拍摄。
在拍摄时,他想直接采访相关学校,但被婉拒了。
所以,他只能趁学校放假,学生进出比较杂乱时,偷偷和唐尚珺溜进复读的学校进行拍摄。
在随唐尚珺回家过年拍摄时,他也只能隐瞒自己真实的拍摄目的,只说自己对他们这边春节的民俗比较感兴趣。
期间,他还帮唐尚珺的父母收割了一天甘蔗,亲身体会干农活的辛苦。
他从年开始跟踪拍摄唐尚珺,年成片。本来的“高八”,因为唐尚珺年不满意自己的高考成绩又复读了两年,因此变成了现在的“高十”。也就是说,唐尚珺在年参加高考时,已经读了10年的高中。
在3年跟踪拍摄期间,何汉立一共花了多元,包括资助唐尚珺一家去北京旅游的费用。
这部片子拍出来后,获得了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广州纪录片节金红棉奖、广西广播电视奖等一系列奖项。
何汉立说,原本是被毙掉的选题,最后顺利完成了,还拍成了励志片,并能与广大观众见面,实属不易。
主人公唐尚珺的故事
唐尚珺从年就开始瞒着家里人复读,因为他想上中国科技大学。
而他第一次参加高考时连三本线都达不到,被父亲送到南宁市一所技工学校学手艺。
后来,他偷偷退学,拿着家里人给他的学费,找到钦州的一所中学开始了复读生活。
他出身农家,家里并不富裕,主要以种甘蔗为生,家中姐弟五人,他是父母的“老儿子”,父母也都年近古稀。
年,是何汉立跟踪拍摄他的第一年,也是他“大学毕业”工作后,第一次回家,因此心情极其复杂——既盼着回家,又有几丝担心谎言被戳穿的惶恐。
家中的父母一如既往地操劳着,母亲下河洗着衣服,父亲默默忙着收拾屋子外的水沟。
而唐尚珺,把自己读补习班攒下的元补贴,作为自己工作的“辛苦钱”交给母亲。虽然钱不多,但看得出来,母亲是为儿子懂事孝顺感到欣慰而开怀。
父亲因为儿子今年也能“挣钱独立工作了”,也对未来有了新的安排,打算翻新老屋外的排水沟,把拉了几十年甘蔗的老牛卖掉,因为自己年纪大了,也干不动了。
这一切,都透着普通农家生活的温馨与平静,唯一感到不安的人是唐尚珺。
他在正月初五和家人吃散席饭时,喝多了。借着醉意,他嘴里念叨着“dream,dream”,并对着镜头说:
“我现在都怀疑那句话,知识改变命运是不是(真的)?”
是啊,这个已经参加了6次高考一心想上中科大的“老男孩”,内心也对自己这么多年的执着有几丝动摇。
他拿起吉他,哼唱着那首筷子兄弟的《老男孩》:
“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花开花落又是一季……”
这首歌似乎也是他此刻的心声。
过完正月初七,唐尚珺离开家人去“上班”,实际上是回学校继续复读。
年,他考了分,照顾分10分。他觉得自己没考好,上不了一本。
年,他考上了吉林大学,但因为觉得调剂的专业不好,再次复读了。
年,他考了分,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在老师的劝说下,他决定去北京上学。
此刻,他终于能放下心理包袱把自己读了10年高中的事告诉父母,并决定带父母去北京看一看,因为这是他童年的梦想。
母亲当然是开心的,尽管不识字,看着儿子的录取通知书,沧桑的面庞绽放出了笑容,但却莫名让人感到心酸。
她说:“生有时,死有日。”
原来,此时唐尚珺的父亲已经被诊断为肺癌晚期,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大家的心情已经不在唐尚珺上不上大学、去不去北京这件事上了。
在医院里,大家围在父亲的身边,眼泪都哭干了。
唐尚珺突然觉得什么都不重要了,考上大学都不重要了。
在何汉立的资助下,唐尚珺终于和父母去了北京。他们爬了长城,吃了烤鸭,逛了鸟巢,去了天安门,还在中国政法大学门口留了影。
影片的结尾说:
“唐尚珺9月份办理了助学贷款,并开始在餐厅兼职边学习边打工。10医院做全身化疗。”
影片就这样结束了,然而现实生活并没有结束。
因为父亲病危,唐尚珺看到网上有复读班在招兵买马,于是为了2万元奖金,他退学回去复读了。
一年后,父亲还是去世了。
年,他高考没有发挥好,考了多分,于是他仍旧选择复读。
年再次参加高考,考了分,因为不是中国科大,他没有去,还是选择复读。
年,他以分的好成绩被重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录取,据说他还是放弃了,决定再战科大。
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小人物的故事
其实,导演何汉立在片中还介绍了一个和唐尚珺同龄的“小人物”的故事。
只是这个故事太短,只有几个镜头和几句话,但我觉得与唐尚珺的故事一样值得人深思。
她就是片中唐尚珺的小学同班同学黄小谊。
唐尚珺去镇子赶圩(赶集)买年货,她正好在那里摆摊,卖纸钱香烛。随着唐尚珺话外音的介绍,我们知道了黄小谊这几年的故事。
她成绩不是很好,高考之后,读了个专科,学了点技术,在眼镜厂、电子厂都做过工。后来,在广州打工四五年后回老家相亲,然后就结婚了。
这个女孩现在已经是一个3岁男孩的母亲,她边忙着生意边看顾着身边的孩子,脸上有一种对现状的满足感。
她说:“就希望小孩帮我们圆满那个大学梦吧。”
3个同龄人,又都是曾经的小学、中学同学,但他们的人生道路从高考后,就开始不一样了。
唐尚珺如果不是在第一年高考失利、从技工学校退学选择复读,可能他会重复黄小谊的命运——读完技校,找一个每月两三千元的工作,几年后回老家相亲,然后结婚生子。
毕竟唐尚珺家境贫寒,没有本科学历,更不是重点大学毕业,像他这样技校毕业的专科生,哪里不是大把大把的,他能找到什么出路呢?
所以,他才想用“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来激励自己摆脱“农村这个圈子”。
他的初中同学何汉立,则代表了另一种人生。他可能高考考得还不错,之后,说抓住了机遇也好,说有背景也罢,大学毕业后进到广西电视台工作。
但这已经比读技校专科毕业、四处打工的黄小谊,在事业的起点上高了许多。
唐尚珺为何如此执著于名校的光环呢?或许我们也能表示理解了。
他不仅是想摆脱自己现状的束缚,更想远远高出大多数普通人一截。因为“穷人”最不缺的就是时间,所以他为了父亲的医药费,选择拿2万元奖金,重新复读。
我们无法对他参加10次高考的选择做出评价,但是,能改变命运应该是知识,而不是高考。
唐尚珺作为一个底层青年,他为改变命运而抗争的勇气与执着令我们敬佩,很少有人会像他那样坚持10年。
每年参加高考的非应届考生还有90万,他们也一样在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努力着。
但是,改变命运,除了高考难道就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吗?
我想,这也许是需要更多人努力思考的吧。
来源:网络。作者:鹿鹿观影评书。原标题:《纪录片高十及背后的故事:他马上要参加第10次高考,值吗?》。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读者》杂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tzdgt.com/dynmllcbx/10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