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手记这位ldquo不听话r

白癜风患者能否运动 http://m.39.net/pf/a_9329235.html
本文作者:首都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张宏伟

求医过程中,恐怕患者和家属听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

一定要遵医嘱,听医生的话,只有这样,疾病才能治好。

临床上,医生的话已经成了“金科玉律”和“真理”。

患者没有不听的道理。

但在前几天的门诊上,我遇到了一位之前没听我话的,反而受益的患者。

让我不禁反思,作为医生,真的敢保证对患者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

事实上,未必!

故事是这样的……

15年前,也就是年,一位61岁的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因左侧面部麻木、疼痛,在门诊上找到我。

我看过影像资料,结合症状,判断为海绵窦内的海绵状血管瘤,

大小约4公分。

要知道在这个位置的海绵状血管瘤和颈内动脉、

眼球运动神经等重要结构关系密切,手术难度大

以当年国内外的手术水平做这种类型的手术,风险还是非常大的。

甚至很多神经外科医生那时还将这种肿瘤错误诊断为“脑膜瘤”,

因此当时我建议患者先放疗,再定期复查,

根据复查结果再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这个方案也是当时医学界对这个疾病的共识方案。

但患者却担心了,放疗使肿瘤缩小后,与其他神经组织会粘连得更加紧密,以后也许连手术都不能做了。

就这样,患者没有听我的建议,而是选择不去管它,

不可思议的事情是当患者心里彻底拿定主意后,

面部麻木症状持续了几个月后反而消失了。

这期间,患者还是定期复查,每一次复查发现肿瘤都没有变大,

也没出现任何不适症状,日常工作也不受影响,

而且患者退休后还游山玩水去了很多国家,

对待生活积极向上、乐观。

就这样,一直观察了15年。

听完患者的主诉,我也不经感叹,幸好当时没有“遵医嘱”。

前不久,患者又突然感到左侧面部麻木,“是不是肿瘤变大了?”

有点忐忑和不安,又来到门诊,

通过最新的核磁,发现肿瘤大小、体积和15年前几乎完全一样,

尽管现在手术切除这个肿瘤已经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但面部麻木症状不重、肿瘤也未明显增大,

还是建议患者可以继续观察,如果期间出现了新症状,再及时就诊。

据患者说,他15年前跑遍了北京各医院,

医生给出的治疗意见,可以说在当时的医疗水平条件下,

代表了国内最顶尖医生的权威看法。

但患者“硬”是没有听医嘱,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从现在来看患者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查看了目前国际上对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指南中有一条:

对个别患者可以进行医学观察。

看来,这名患者“误打误撞”,竟然成为了此病的一例典范!

这个病人的求医历程给了我很深思考:医学不是万能的,是有局限的,它是一门实践科学、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无疑患者才是医生最好的“老师”或者说医学本身就是不完美的,这种不完美不仅体现在医学和医生在某种疾病治疗上的无能为力,也体现在医学和医生对某种疾病认识程度上的局限性。

但正是这种不完美和局限性,才鞭策医生孜孜以求,促进医学不断进步,攻克医学难题。疾病是医生和患者共同的“敌人”!

就像这位患者的情况,在年当时技术水平条件下,医生对海绵状血管瘤这种疾病的认识程度,从治疗上来说就是两种:一是手术为首选,如果无法手术就要放疗。但这个患者的就医历程告诉我们,一直不生长的情况也是存在的。目前这也成为了神经外科界对海绵状血管瘤疾病的共识。相信共识的取得,是医生们经历了很多像这种情况的患者后收获的经验。

但还是要提醒患者,不要因为一例个案,就否定了“遵医嘱”的重要性,就可以不听医生的建议了。医学还是一门经验科学,医生们给出的治疗建议,往往是在治疗了成百上千、上万患者后得出的经验,甚至是整个业界对疾病的共识。这些共识和经验适用于绝大多数甚至99%以上的患者,所以还是要遵医嘱,听从医生的治疗建议。

作者简介

张宏伟教授

张宏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院副院长、首都医科大学第十一临床医学院副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垂体瘤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首都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专业特长:各种复杂难治性垂体瘤、颅咽管瘤等鞍区-下丘脑病变;大型颅底脑膜瘤及听神经瘤等颅底肿瘤;松果体细胞瘤、生殖细胞肿瘤等三脑室后部肿瘤;脑干及丘脑胶质瘤、海绵状血管瘤等颅内肿瘤

排版:李慧

编辑:秦苗

审核:黄晶

更多内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tzdgt.com/dynmllcbx/1070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