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瘤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细胞丛,与蛛网膜颗粒关系密切,是典型的脑外肿瘤。多见于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矢状窦旁,大脑镰,大脑凸面,嗅沟,蝶骨嵴,桥小脑角或天幕。少数发生于脑室内,多为单发。多有完整包膜,表面有丰富血管。
脑膜瘤常见的病理类型包括:⑴内皮型:肿瘤有蛛网膜上皮细胞组成,是最常见的类型。⑵纤维型:由纤维母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⑶血管瘤型:瘤内有丰富的血管成分。⑷砂粒型:瘤内含有大量砂粒体。⑸混合型:也较多见,瘤内含有上述四种成分。⑹恶性脑膜瘤:细胞形态及生长特征具有恶性肿瘤的特点,且可以发生转移。
CT表现:
(一)肿瘤以宽基底靠近颅骨内板或硬脑膜,可有颅骨的增厚、破坏或变薄等脑外肿瘤的征象。
(二)平扫大部分为略高,少数为等密度,低密度和混杂密度很少,多数肿瘤密度均匀,边界清楚。
(三)大部分肿瘤有瘤周围脑水肿及占位征象,钙化较多见,坏死囊变少见。
(四)增强扫描呈均匀一致的明显强化。边界清楚锐利。
平扫右侧额叶见等密度肿块,外侧与颅板相贴,周围见大片水肿,占位效应明显。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CT值上升约Hu。
女性,55岁,头昏、头痛2年,加重一月。
影像所见:颅脑CT扫描:左侧枕部见类圆形略高密度影,大小约2.2X2.3cm,其内见多发钙化灶,余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脑室系统及脑沟裂无变形,中线结构无移位。骨窗......。
影像诊断:左侧枕部异常密度影,脑膜瘤?建议进一步检查
MRI表现:
脑膜瘤在T1WI上多数为等信号,少数为低信号;在T2WI上,肿瘤可表现为高信号、等信号或者低信号。增强扫描后肿瘤明显强化,一般较均匀,其中60%肿瘤邻近脑膜发生鼠尾状强化,称为硬膜尾征或脑膜尾征。
女性,57岁,右侧上下肢运动障碍,右眼颞侧视力减退一天
于颅内左侧额骨内板下显示一不规则占位性病变,轴位最大截面约6.4X5.1cm,边界清楚,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信号不均匀,病灶呈宽基底,与颅骨内板相连,周围可见低信号环,脑室系统受压变形,局部脑沟裂受挤压变形,局部中线结构右偏约1.9cm,增强扫描后病灶大部分呈明显均匀强化,其内可见不规则无强化区,可见脑膜尾征,水肿不强化,另于双侧侧脑室旁......。
影像诊断:左侧额部占位,考虑脑膜瘤
局部中线右偏约1.9cm
鉴别诊断:应注意与血管外皮细胞瘤、皮样囊肿或表皮样囊肿、淋巴瘤,脑膜转移瘤等相鉴别。
垂体瘤
垂体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左右。发生于成年人,男女发病相等,但催乳素的微腺瘤多为女性。分为有分泌激素功能和无分泌激素功能两类,垂体瘤属脑外肿瘤,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好发部位蝶鞍,从垂体窝内向上、下、两侧蔓延。
CT表现:
1、垂体微腺瘤(直径小于1cm),需行冠状位薄层增强扫描
(1)垂体高度异常:但是超过垂体正常高度(男小于7mm,女小于9mm)这一标准并非绝对。
(2)垂体内密度改变:平扫多为等密度,合并出血为高密度,囊变多为低密度。增强扫描肿瘤为低密度,延迟扫描为等密度或高密度(因为垂体无血脑屏障,注射对比剂后,对比剂进入快、廓清快,而肿瘤的血供不如垂体丰富,对比剂进入慢、廓清也慢)
(3)垂体上缘膨隆:
(4)垂体柄偏移:
(5)鞍底骨质改变:鞍底骨质变薄、凹陷或侵蚀。
(6)血管丛征:
2、垂体大腺瘤(直径大于1cm)
肿瘤呈圆形,也可呈分叶或不规则形。平扫大多数为等密度,也可为略高密度、低密度或囊变,增强扫描大多数强化,,CT值增加12-34HU。多数均匀,少部分不均匀,坏死、液化区不强化。束腰征:垂体大腺瘤向鞍上生长,冠状面上呈葫芦状,是因鞍隔束缚肿瘤所致,影像学上称为“束腰征”
影像所见:颅脑CT示:鞍区见一等密度灶,最大截面约3.5X2.5cm,鞍上池闭塞,床突上翘,鞍背下陷。双侧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密度灶,脑室及脑池系统无异常,脑沟、裂无变形,中线结构居中。
影像诊断:鞍区占位性病变,考虑垂体瘤可能性大,建议进一步检查。
MRI表现:
1、垂体微腺瘤:一般用冠状面及矢状面薄层(小于3mm)检查。T1WI呈低信号,多位于垂体一侧,伴有出血时为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
增强扫描后,肿瘤信号早期低于垂体,后期高于垂体。
2、垂体大腺瘤:T1WI和T2WI信号强度与脑灰质相似或略低。肿瘤向鞍上生长,冠状面呈葫芦状,是因鞍隔束缚肿瘤之故,称“束腰征”。
影像所见:冠状面及矢状面扫描示垂体窝扩大,鞍内及鞍上可见实性占位性病变,大小约3.21X2.86X2.35cm,边界清楚,T1WI呈等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有轻中度强化,,信号均匀,病灶偏左,左侧颈内动脉被包绕,鞍底下陷,垂体柄受压,视交叉受压上抬,第三脑室及双侧脑室未见扩大积水。
影像诊断:鞍内及鞍上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垂体腺瘤。
鉴别诊断
1、微腺瘤需与垂体囊肿、转移瘤、垂体脓肿、垂体梗死鉴别
2、大腺瘤需与颅咽管瘤、脑膜瘤、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星形细胞瘤、动脉瘤鉴别。
脑转移瘤
男性脑转移瘤多来自肺癌,女性多发来自乳腺癌,多发,幕上多见,多发位于皮层下,可累及脑膜。
CT表现:多为低密度,坏死密度更低,出血密度增高,周围脑水肿多见,多发表现为很小的肿瘤却有广泛水肿(多呈指套状),此为转移瘤的特征。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坏死、出血区不强化。肺癌多为环形增强,乳腺癌多为结节状增强。
病例1:男,48岁,颅内多发转移瘤。
MRI表现:
多为T1等低信号,T2高信号,水肿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后肿瘤明显强化。
病例2:女,37岁,颅内多发转移瘤。
影像所见:颅脑MRI示:于双侧小脑半球、双侧大脑半球灰白质交界区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不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中央有坏死,显示更长T1及更长T2信号,左侧小脑半球病灶内可见分层,,病灶周围大片状水肿,增强扫描后病灶呈不规则环形强化,周围水肿无强化,脑干受压移位。
影像诊断:颅内多发占位性病变,性质考虑为脑转移瘤。
左侧小脑半球病灶内可见分层,不除外伴出血。
脑干受压移位,建议随诊观察。
鉴别诊断:
应与星形细胞瘤、脑脓肿、脑囊虫并鉴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tzdgt.com/dynmlbfz/8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