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65岁,双侧颞侧视野缺损,无内分泌症状。
图1
图1A矢状面T1WI显示鞍内及鞍上肿块并累及蝶窦,蝶鞍扩大,未见正常垂体,在鞍隔水平可见“束腰征(”箭头),视交叉受压上抬。
图1B矢状面增强后T1WI显示肿瘤呈中等强化。
图1C冠状面增强后T1WI显示肿瘤累及两侧海绵窦(箭头),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部分被肿瘤包绕。
垂体腺瘤。
1.垂体腺瘤(pituitaryadenoma)常见,占颅内肿瘤的15%。
2.75%的巨腺瘤可有垂体激素引起的症状,不同的内分泌细胞发生的肿瘤引起的症状不一样,一般为泌乳素、生长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黄体酮、滤泡刺激素等产生的症状,泌乳素引起的症状最常见。
.25%没有内分泌症状,而表现为肿瘤压迫邻近的结构形成的视野缺损或其他脑神经麻痹。
4.大体病理表现为棕红色、有分叶的肿块。
5.镜下表现为单层均一的细胞,常需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来辨别细胞类型。
1.MRI冠状面和矢状面为首选检查方法。
2.CT可显示钙化或骨质破坏,帮助鉴别诊断。
1.表现为蝶鞍区较大的肿块,向上延伸形成鞍上肿块,向下延伸至蝶骨底部(包括蝶窦)和枕骨底部,并常累及海绵窦,可压迫视交叉等邻近结构,不能见到正常的垂体组织。
2.CT表现为密度多种多样,常与灰质等密度,囊变、坏死常见,少数肿瘤全部为囊性肿块;蝶鞍扩大,侵犯了周围解剖结构;增强后呈中等不均匀强化。
.MRI表现呈等T1等T2信号,信号不均匀;囊变或坏死区呈长T1长T2信号;垂体瘤出血称为卒中,T1WI表现为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
1.脊索瘤①以中线斜坡为中心,常向后生长;②可见垂体。
2.软骨肉瘤①中心位于斜坡外侧缘的岩枕裂或蝶骨体外侧颅底;②可见软骨样钙化。
.脑膜瘤①可见垂体,蝶鞍未扩大;②明显的脑膜尾征。
4.颅咽管瘤①可见垂体,蝶鞍未扩大;②囊性肿块和壁结节较具特征,如壁结节钙化更具特征。
5.转移瘤①破坏性肿块,可见明显的骨质破坏;②常为多发,有明确的原发肿瘤。
诊断垂体瘤时应注意海绵窦侵犯程度、包绕颈内动脉的程度、视交叉移位情况、蝶窦发育类型、肿瘤的软硬度(根据MRI信号)几方面,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转载请注明:http://www.tzdgt.com/dynmlbfz/10590.html